第一讲 丰宁概况

第一章   丰宁概况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历史悠久。它南靠燕山,濒临幽燕之都北京,北隔潮河、西拉木伦河,邻漠南千里沃野。特有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山戎、匈奴、华夏三个系族活动的三角地带。历史上它既是北方各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又是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活跃地区。

第一节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华美金凤鸟.jpg

丰宁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在此定居,其生活方式为采集、渔猎,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黑山嘴镇梨树沟村,南关乡黄土梁村军发现了距今3—5万年前的石制器物打击石块、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动物骨骼化石。到新石器时代,其基本生产特征是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要方式,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陶器开始出现,标志人类开始定居丰宁。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诸新石器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其年代距今5500年。石器为打制、磨制和细石器共存,以磨制为主,尤以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最富特色。陶器分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晚期出现泥质磨光黑陶,陶器纹饰有压印纹(“之”字纹,篦点纹等)、堆纹、划纹、彩绘(菱形纹、涡纹等)。鱼儿山镇龚家油坊村,外沟门向骡子沟村、东漠河湾子村,草原林场等处均发现大量的质地坚硬,色泽鲜艳的细石器。其中有夹砂红褐陶片,细斜格纹陶片,夹砂黄褐色“之”字纹陶片,夹砂红褐色压点纹筒形罐陶片,颈饰附加堆纹陶片;还有菱形纹、涡纹、篦点纹等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4400年的龙山文化以黑陶、灰陶及蛋壳陶,纹饰以篮纹、方格纹等为特征,是中原地区早期的典型文化。大阁镇砖厂新村、白塔村发现并采集到了篮纹泥质灰陶、绳纹夹砂灰陶、篮纹黑陶、磨光黑陶片、磨光红陶片、石锤斧、石片、残石器等龙山文化遗存。

夏家店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南自燕山山地,北达西拉木伦河,东起医巫闾山,西到张家口一带。夏家店文化又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3900—3400年)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2900—2200年)。下层文化(相当商朝)的石器有打制、磨制和细石器;陶器的制法是泥条盘筑。实用器大都青灰色,火候较高;纹饰主要是绳纹、绳纹加划纹、附加堆纹等。上层文化(相当于周朝)的陶器皆为夹砂陶,陶质粗疏,手制,器壁厚薄不匀,器表经过粗略打磨,罕见纹饰;青铜器以工具、武器和装饰品最多。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集中丰宁境内的北、中、东、南部,西部没有发现。全县共发现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遗存9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主要有鼎、豆、瓮、缸、罐、鬲、盆、钵、碗等陶器或残片,这些器物多为夹砂绳纹红陶、泥质绳纹灰陶和素面红、灰陶。石器有石锤斧、石锄、盘状器、石铲等;还发现了蚌刀、石刀、纺轮、细石器等。

丰宁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证明人类早在几万年前就居住在这里,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

第二节  民族交替演变,共同开发田园

历史上,丰宁是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多种民族交替演变生活、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发展了畜牧业和种植业,共同开发了丰宁德土地。商周以来,据史料考证,丰宁先后有肃慎、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厍莫奚、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民族居住。这些民族或游牧放养牲畜、或者从事农耕,对丰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戎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诸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从传说的唐尧、禹舜时代就已存在中国的北方,至战国末年,曾存在近三千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山有东胡、山戎。”“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丰宁境内发现了大量的山戎族遗物。山戎墓葬是保存山戎族遗物的最好收藏地。其墓绝大多数是选在山坡向阳处,墓是用石板或石块垒砌而成,宽仅容身。随葬的器物比较简单,其中有陶罐、钵、纺轮、青铜剑、牌饰和饰件等生产用器和生活用品。当时的山戎族除以畜牧为主外,也学会了农耕,并且掌握了高难度的手工冶铸技术,土城镇东窑村的东沟道下墓群,其一墓中出土了坩埚、石范、阳燧(日光取火之器)等冶铸用具。同时还出土了成品青铜削刀、凿、锥、锛等。山戎墓出土的冶铸器具,把丰宁甚至承德地区的冶铸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契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贡献多、影响大的古代民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从见于史籍记载的北魏开始,至元朝消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18年之久,与北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称可汗时,因契丹贵族内部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屈就一部,率归顺汉人及部分种族,暂避滦河之上,炭山之旁,筑城种田。建立汉城,后又建羊城榷场(沽源县石头城子),均在与丰宁县境相临县界处。炭山则是县境内的巴彦顿吐固儿山和东猴顶山。大滩镇的蒙古忽哨遗址,后城地遗址均为辽时的城池。城内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辽代砖瓦、琉璃瓦及其它文物。本县辽墓很多,有小型简单的竖穴土坑墓,有中型复杂的六角形砖、木、石混合的砖室墓,出土了大量辽朝期的生产、生活用器。其中有造型独特,做工精美,颜色鲜艳的三彩瓷枕、三彩瓷盘、黄釉凤首竹颈瓶、白瓷深腹盆、契丹小字铭文篦纹陶壶、错银马镫、马鞍桥银饰件、铜镜等,生产用品有铁锄、镰、镢等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满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统治中国268年,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满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更改其名(由于历朝的称谓不同造成)。上古时称肃慎(或息慎)、三国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或靺鞨)、唐朝时称渤海靺鞨、宋朝时称女真,清进关前称满洲。据史志记载和历史文物考证,清天聪九年(1635年)满族人开始进入丰宁。顺治元年(1644年)大量涌入。至康乾时期,清王朝从绥服蒙古,遏制沙俄,巩固边疆的根本目的出发,将大批八旗军派驻丰宁,满族人大量迁入丰宁,人口迅速增加。在满族人进入的300多年里,与其他民族一起,辛勤劳动、建设家园,然而在风俗习惯上,还保留着从东北原籍带来的本民族的特点,留下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反映了特有的民族心理素质。比如,服饰、居住、婚嫁、丧葬、祭祖、宗教、民间艺术、文体活动等文物。

第三节  地处中间地带,包容南北风格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南方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畜牧文化的中间地带,其文物特征容南、北文化为一体。既有红山文化,又有龙山类型;就有中原细腻、灵巧的风格,又有草原粗犷、朴实的特色。如丰宁境内出土的青铜剑,其形制分三类,其一剑首有銎,形如漏斗,茎短而扁,光素无纹。剑格为双翼式,上刻直线纹,茎脊贯通剑身,刃平直,前收为锋,柱脊横剖面作三层阶梯式。这种春秋早期中原风格的剑是以其銎首、直刃、茎无饰纹为代表。其二是“触角式”短剑。剑首为双连环式,中有一小穿,扁茎,上饰对称锯齿纹,剑格作蝶翼形,上刻锯齿纹。剑叶为双侧曲刃式,从部较薄,收杀成刃,刃作两度弯曲,束腰,柱状脊,刃圆缓内收,使剑体成琵琶状。“触角式曲刃”短剑是北方典型“鄂尔多斯”文化的代表,此种剑约在春秋早期即已出现,一直影响了几个世纪。其三是剑首为圆形,饰镂空图案。如双角倒卷,角下有斜格交叉,镂孔处皆嵌绿松石。茎脊,剖面作菱形,刃部略宽。这种剑其时代为春秋中晚期,与山戎文化有关。

此外,在滦河两岸发现了北方典型的文化代表——红山文化。在遗址中采集到代表红山文化的黄褐色夹砂“之”字纹陶片,红褐色夹砂压点纹筒形罐残片,还有坚硬质地,鲜艳色彩,制作精细的细石器。在潮河岸边发现了中原类型的龙山文化。出土了篮纹泥质灰陶、篮纹黑陶、磨光黑桃片、磨光洪涛偏激石锤斧等一批文物标本。

丰宁境内的文物内涵比较丰富、复杂,这也说明处于中间地带的民族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形制和艺术造型时,又不是完全抄袭而是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吸收了草原上常见的动物形象和各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等固有的民族文化因素,这就构成了特有的北方文化。

第四节  长城边堡,雄关漫道

1458568233151298.jpg

丰宁南部为河北北部的冀北山地,北部属内蒙古高原南缘,兼跨坝上坝下地区。燕秦长城和金代长城(亦称界壕)则通过坝上和坝下的过渡地段。南部与滦平县交界处的汉代长城则在冀北山地的峻岭山峰之上,附属古长城的障城、烽燧。丰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往来的交汇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北方修筑长城比较集中的地段。丰宁筑有的燕北、秦、汉和金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燕秦长城东接围场县,西连内蒙古多伦县,丰宁境内跨越坝上和接坝地区3个乡,断断续续50公里。其主要走向是东西方向稍北。目前可见到的(保护比较完好)段落有小卡拉制大英子(今称燕子窝),万胜永乡境内,山嘴(今鱼儿山镇)境内长城。

西汉长城由内蒙古进入河北省承德县,经滦平、丰宁两县交界处进入北京市怀柔县境内。这里的长城分支起自牤牛河南岸波罗诺乡河南村南老虎沟和汽海沟之间的南北走向的山脊之上,南行至滦平县兴州乡交界处,转而南行,经三岔口村的东沟梁顶,西南沟,至小老虎沟后转向西南进入滦平县。

金代长城在丰宁西北境,与内蒙古多伦县为邻,南距山嘴乡燕秦长城仅30公里。长城呈东南至西北方向,东起骆驼场风水山。向西边墙沟里,过一小山梁入内蒙古多伦县境,全长7.5公里。

障城与烽燧,是长城的附属建筑。秦、汉长城所经过地带自然环境差别较大,防线各段的建筑因地制宜,在利用地形,选取建筑材料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障城、烽燧多选在山岭上或关口要地,滦河上、中游、潮河流域的建筑材料多选夯土造成石块垒砌。城址一般周长1500米。


技术支持: 思琪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