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婚丧嫁娶

第十一章  婚丧嫁娶

第一节  婚嫁

旧时婚事,盛行早婚,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权自主。提倡“早养儿早得济,早娶媳妇早抱孙”。一般中等人家,男子十四五岁就结婚,女子十五至十九岁即出嫁。婚后,男方尚有休妻、纳妾之权,女子无离婚之便。在提婚期间,当婚者概不谋面,直到结婚进入洞房,挑去盖头,双方才见“庐山真面目”。

由于社会贫富不均,门户之见,形成11种婚姻和习俗。

1、指腹为亲。即双方父母为未出生儿女预定亲事。其原因是:双方门当户对,父母之间关系密切,要再好上加好。双方母亲同年怀孕,双方父母决定:同生男,拜为兄弟;同生女,成为姐妹;如生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生后请媒妁纳首饰作定物,等男女方长到十四五岁后,方能完婚。

2、娃娃亲。邻居、好友、至亲,男女双方父母关系相当密切,且双方门第相当,为了更加密切没,就将襁褓中幼童订为娃娃亲。请媒婆纳以订婚信物。待小孩长到十四五岁时,再结婚。

3、童养媳妇。常言道:养活小子柴火垛,养活丫头赔钱货。在重男轻女时代,一般中等之家,男孩八九岁,就能帮助父亲干些较轻的体力活,而女孩只能协助母亲做家务活,故视生女孩为增加负担。家庭生活困难,子女较多,就托媒人给女孩寻找童养婆家。富荫之家。女儿娇生惯养,舍不得指使干活,领养别人女儿做童养媳妇,待童养媳妇达到适婚年龄,简单的为儿子完婚,在经济上相当合算。

有的童养媳妇达到婚龄,娘家接回,待吉期亦象明媒正娶一样,在送亲人陪伴下将姑娘送到婆家。但大多数童养媳的娘家,都认从男方父母安排。童养媳的公婆,认为媳妇已达适当年龄,任何时候都可以令子媳对“灶王”,叩头拜天地。拜完天地,把头发搂上去,小辫梳成纂,开了脸(用镊子拔取脸上的汗毛),即可圆房(结婚入洞房)。童养媳妇到婆家后,绝大多数名为童养媳妇,实为奴隶。童养媳妇在童养期间,担负着婆家各种家务劳动,每天早起晚睡,做在前头,吃在后头。每逢婆婆心情不顺,非打即骂。结婚后对于婆婆的暴政仍是逆来顺受。这种低三下四的生活,直到自己所生子女长大成人为止。

4、到插门(招养老姑爷,即男到女家)。富裕家庭,讲究早婚,而穷苦人家,难以谈早婚。即便男子长到而立之年,尚不俱备结婚的经济条件。父母为了儿子不打光棍,使尽全身解数托媒人,为儿子串通婚事。经过媒人介绍,男到女家结婚。赘婚费用,由女方父母开支,男方父母有微薄赠送。

招婿入赘之家情况不一,有一下几种:

⑴、  家庭生活较富裕,女儿娇生惯养,不愿离开父母,

⑵、  家庭贫困,子女多而且孩子都小,父母抚养困难,招婿入赘增加劳力。

⑶、  家中有女无子,怕自此绝后,招婿以接嗣传代。

前两种入赘之婿不改姓,后一种有改姓的;有婚后第一个男孩改随母姓而其他男孩仍随父姓;有的所有男女小孩皆随母姓。

5、招夫养子。已生子女之妇,丈夫中途过世,子女尚小,丈夫即无兄弟姐妹,公婆年迈健在,失去劳动能力,与公婆相处融洽,不忍心夫家人亡家破,故托亲友,物色年貌相当、心地善良的男人来家做养子丈夫。婚后生育子女随男方姓。这种婚事从简,只招待媒人,拜完天地即可。

6、爹公娘母。男鳏女寡,双方各有子女,经媒人介绍而成婚。婚后所生子女随父姓。数年后,婚前子女已适婚年龄,父母视女儿贤慧,儿子聪明,舍不得女娉男娶。经父母商量认为,两孩子感情很好,虽为兄妹(或姐弟),但无血缘关系,有父母做主结为夫妻。结婚仪式,由家庭条件而定,一般不大操大办。

7、买寡妇。无论青、中、壮年妇女,丈夫中途亡故,自己无权改嫁,任凭公婆或家长出卖。其因:

、视寡妇为缺一角人,很多事情不准寡妇动手。烧香、上供、送亲、陪亲都不许寡妇沾染。

、公婆歧视寡妇,认为媳妇命硬克夫,卖掉“败家精”,免得家庭继续受难。唯钱是图也是一方面原因。

⑶、心地善良的公婆,办事明智,视人间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常事。认为寡妇年轻,尚无子女,守节无宜。为不耽误寡妇青春,托人为寡妇物色年貌相当,人品正直,家境殷实的家庭。

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买寡妇仪式很简单。买卖双方视寡妇为商品,经媒人串通,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交易。买方准备蔴纸一张、羊皮碗(黑釉粗瓷碗)一个(碗用来盛墨汁)、毛笔一支。寻找孤庙或坟地、河沟等背风之地,书写卖人文书,其内容:今出卖寡妇某某,年龄,以若干元卖于某人为妻,人款笔下交清。写完文书,将碗摔碎,毛笔折断。书写文书之地称为绝地。

寡妇离开亡夫家,不许走门,得由窗户出去。不许走大门,必须越墙而过。离开亡夫村庄时,在村外要抱树木或石桩等。据说,搂树树死,搂桩桩倒。到买家后,大门口中间放一盆火,寡妇必须由火盆跨过。此俗含义有二:一是将寡妇带来的邪气,拒之大门以外;二是寡妇进门之后,日子象火一样红火、旺盛。寡妇婚事从简,只招待媒人。

8、姘居婚。俗称打伙的。此种婚姻不举行婚礼。促成这种的原因有二:

一种是已婚妇女,丈夫中途死亡无公婆,下有子女不愿改嫁,但是处于日常经济和个人生活的需要,自己物色较合适的男人,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招来家中伙过。

二种是有夫之妇因为自己丈夫窝囊或有阳痿、年龄相差太悬殊,物色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与之私通。逐步得到默认招来家中伙居(俗称拉帮套的)。这种婚姻所生子女均随本夫姓氏,到子女长大成人,多数姘夫被赶出门外(俗称喂狗货)。

9、一夫多妻。俗称说小老婆(纳妾)。这种婚姻有三种因素:

、原配婚后数年不生育。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男女无感情,由于父母压制不能休妻。

、家庭经济富裕,公子哥玩票。

10、迷魂亲(冥婚)。这种婚姻是为未到而立之年死亡的男女设立的。死者父母为儿女死后有所归宿,委托亲友为死者物色冥偶,经媒人串通,双方父母同意结为冥婚,男方父母一样到女方家下订礼,其礼品为银簪、环、戒指、手镯等。双方议定吉期,由男方预备尸骨匣子,将女尸骨开坟取出,放入匣内。女方父母将订婚之物放入匣内作随葬品。亦糊若干纸活,作为冥中嫁妆。

11、结发夫妻。也就是明媒正娶婚姻。由于沿袭早婚习俗,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男孩到十三四岁,女孩到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平时和亲属接触时,闲谈间即拜托,为儿女物色媳妇(或女婿),俗称“为小子说媳妇,给丫头找婆家”。明媒正娶的婚姻分一下步骤:

、说亲。委托亲朋,利用正月闲暇,走亲访友之机,权衡两家门当户对,男女孩年岁合适,相貌般配。经媒人来往串通,双方家长各向知道对方的亲友了解家庭为人处事、经济收入、家教,以及孩子的性格、品性等详细情况。

、相亲。经一段时间的了解,各方家长向媒人表示满意,在媒人陪同下,男女方家长到对方家想看孩子。

、换贴。经过想看均无异议,双方家长开写“庚贴”。庚贴,俗称八字单。用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红纸书写男孩(女孩)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双方接到“庚贴”后,请算命先生“合婚”,看男女孩子,属相是否犯相,或命中相克。“合婚”无妨碍,家长将“庚贴”压于“灶王龛”香炉下,过三天,家中无任何器物损坏,人、畜、禽皆太平无事,婚姻告成。

、礼单。男方家长要求女方家长开列彩礼单。礼单开列四季衣服(4身)、双铺双盖(被褥)、对毡、线毯、梳头裤、梳头袄、鞋、袜、面料、胭脂、官粉、首饰(银质)、布匹2040尺、彩礼钱480元“大洋”。开单时,双方家长讨价还价,媒人及亲属从中斡旋。男方接单后,要经过两三个月准备,待秋季“下大礼”。如果礼单上开列肥猪,女方肯定陪送卧柜和四大件(掸瓶、茶坛、帽筒、帽盒、座钟、帽镜、梳头匣)。

、下大礼。男方将彩礼单上所列之物及彩礼钱准备齐全,约同媒人到女方家下礼。女家邀请舅爷子、姑爷子、大爷、叔叔做陪客,设酒宴款待媒人和亲家。席前把下礼之物、钱款,逐件交与女方。

、四合礼。下“四合礼”实际就是通知女方结婚确切日子和时辰。所带礼物有香烟(48条)、酒(48斤)、茶(48两)、白面(48斤)、大米(48斤)、喜花4朵。下礼时,男方父母不参加,多数请男孩的伯、叔、姑夫、娘舅作全权代表。

、聘姑娘。女方接到“四合礼”的次日,请有办事经验的亲友来家,告知男方吉日和聘姑娘日子及如何操办。选出代东、厨师、礼房先生、采购、饭房、水房、值桌、端盘、请客人、上菜人、烫酒人。同时按照男方额约定,列出送亲人数、名单。条件是拜堂时与新人不犯忌。送亲人数各不相同,有单数或双数。无论人数单双,其中必须有送亲奶奶一人(要求:是新娘的姑姑或婶子、大娘、嫂子。有夫之妻。儿女双全。),压车小儿一人。

、添箱。亲友们得到通知,携带礼物和现款送到女方家,资助办婚嫁。

、备车。女方家为送姑娘准备牛车二辆,一辆用芦席和树条搭棚,用于姑娘、送亲奶奶和“压车小儿”乘坐。另一辆用于运嫁妆。牛角上染红颜色,缰绳夹红布条。其他送亲男人,路远骑驴,路近步行。于吉日前一天下午到达男方住地。

、离家。姑娘临上车之前,要对母亲哭泣,表示未报父母养育之恩,难舍难离之情。上车时,姑娘口含一口饭,迈里屋门槛时,要吐在门槛里外各一半,象征心对两家均等。在外屋要把旧鞋脱下,留在娘家,站在凳子上,由送亲人抱上彩车,暗示不把娘家福气沾走,上车后换上新鞋。姑娘兜里要带上“压腰钱”。

、布置彩堂。男方在下过“四合礼”的次日,亦同女方家一样,请亲友协商筹划。布置彩堂,贴红脸天地(即红眉老祖)、喜联、喜字、张灯结彩。设置香案、围桌,神前五供(烛台一对、香筒一对、香炉),一斗高梁,黄纸封面。上插弓、箭、秤、秤砣、铜镜、宝瓶(内装大米、栗子、红枣,红布蒙口,彩线捆之)。新房贴画,铺新苇席,席下四角放红枣、栗子、花生、桂圆、核桃。马鞍一个,鞍上放铜钱一吊;彩堂毡一块,红毡两块,纱灯一对,小罐一个,放谷、黍、麦、麻、豆、碎干草(称之五谷粮)。新房内长命灯一盏;粘糕一方(8寸至9寸),用红布裹之。布袋装一斗高梁。

、下处。即新亲和新媳妇休息住宿的地方。一般选在距新房越近越好,但不能越过新房家门口。

、迎亲。婚礼前日的下午,新亲到达时,代东陪同东家及迎亲客人,迎接于村外,放鞭炮欢迎。迎亲队伍中辈份最高的人,上前迎接,令人拿过托盘,向送亲客中辈份最高的人敬酒,俗称“下马杯”。代东给“压车小儿”喜钱,新人方可下车。送亲人由车上将新人抱到“下处”炕上。“下处”摆设干、鲜果品,茶水、香烟等。

、梳妆。按照拜堂的时辰,送亲奶奶提前起床,给姑娘梳头,把发辫改成抓髻(男女初婚称之“抓髻夫妇”),再用彩色鸡蛋蘸水将姑娘脸滚湿,涂以官粉,把脸涂成白大怪样,称之“丑堂”,象征夫妻白头皆老,更换梳头裤、梳头袄,外穿“拉操衣”(即霞帔),穿彩堂鞋,蒙盖头,拿宝瓶。

、拜堂。拜堂时辰到,东家门口鸣炮。送亲人将新媳妇抱上车,用车送新娘、送亲客、搀亲客到新房门口。“送亲奶奶”及“搀亲奶奶”将新人搀下车,搀到喜堂前拜毡上停下。此时,新郎新娘立于“红脸天地爷”供桌前,司仪高喊“上香”。新人胸前悬挂铜镜(心底明亮、照射妖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搀入洞房。倒毡人随一对新人脚步铺红毡倒之,不许新人脚着土地。催促新人迈步,口说“高升一步”不许说“向前走”,认为不吉利。拜完堂,司仪将弓、箭递给新郎,新郎执弓在前,新娘随后向新房走去。外屋门槛上放一马鞍,鞍上驮一吊铜钱和一双筷子,串两个馒头。新娘必须迈过马鞍(鞍、钱、馒头,寓意富贵平安)。此时,小叔、子侄辈拦门不许进门(闹新房),新郎父辈抱香斗随后。

、坐福。新郎给拦门者钱、香烟、糕点之后,放新人进洞房。新郎进屋用弓箭射四角(将妖邪射杀之意)。炕根有高梁口袋和年糕,新人登糕上炕“坐福”。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盖头”。抱香斗人将斗放于炕里,接过秤杆,“盖头”插于斗内。一对新人坐于炕中。“压车小儿”钉门帘讨喜钱,拦门人撕烂窗户纸(寓意将来新媳妇生孩子顺当)。新房里点燃“长明灯”,专人看守,不许闲人接近,以防灯灭。此灯直至次日任其油干自灭。

新人坐福时,搀亲奶奶用小碟将“交杯酒”(两杯酒用彩线两端结线坠于杯内连接之)呈于新人面前,令其对饮。嫂子们立即煮“子孙饺子”。新人稍坐后,将“子孙饺子”用脸盆盛上送于新人前面,口念:“小铜盆端饺子,当年生小子”,用碗盛上递于新娘,新媳妇害臊不吃,还要问:“生不?”实际饺子根本没煮熟。新媳妇说:“生”(这有两层吉利含意:一是说生孩子,二是新人双方不熟悉)。这时,小叔子们用擀面杖敲门框并喊:“擀面杖,敲门框,丫头小子养一炕”。有人拿木墩在炕上滚,念:“轱辘轱辘墩,当年就抱孙”。本家族人抢吃“子孙饺子”(出嫁与未出嫁姑娘不准吃)。

、开脸。新媳妇在两亲奶奶帮助下,脱去“拉操衣”,露出“梳头袄”、“梳头裤”,进行梳洗,开脸(用线以纺绳之法绞去脸上汗毛),只是象征性的比划。将“抓髻”改成“元头”,俗称“纂儿”,从此,不称姑娘改称媳妇。接着洗脸,小叔子或子侄们抢泼洗脸水,向新媳妇要喜钱。新媳妇把钱放在洗脸水里,由小叔子或子侄嬉戏取闹。随后换上外罩衣服端坐炕里香斗附近,谓之“坐长福”。由早晨至中午,约三四个小时。

、念喜歌。拜堂至开早宴之前,念喜歌的人很多,其歌词:新人下轿贵人搀,一对喜灯前引路,还有福人倒喜毡 ,一直接到喜堂前。喜香斗,喜蜡钎,一对喜烛冒喜烟。一拜天,二拜地,再拜一对老寿仙。正念喜,抬头观,上方来了几位仙。增福仙,增寿仙,还有刘海撒金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金钱撒在喜堂上,富贵荣华万万年。

、搅房(闹洞房)。夜晚来临,新房摆上糖果、香烟,供大家搅房品尝。参加闹洞房的人,除新郎姐夫外,多数都小于新郎。“搅房”多为新人出难题,幽默诙谐,闹至多半夜,陆续散去。闹洞房之际,嫂子们早已准备好长寿面(半斤白面擀成薄薄一大张,用一条白线以面条宽度,压入薄面里,依线条用刀切成一根面片),用两碗盛上面条,相连不断,令一对新人吃,以此戏谑新人。俗谓:宽者,宽心;长者,长寿;不断者,情思永固。吃完长寿面,嫂子给倒宝瓶,新郎新娘将衣襟对在一起接着,嫂子拿下宝瓶盖布,往新人衣襟上倒,嘴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骡马成了群。再念:一个栗,一个枣,一个丫头一个小,养得炕上着不了。

第二节  丧葬习俗

    一、汉族丧葬

    丰宁清代早中期居住的满族、蒙古族实行的是火葬制度,晚期以后,渐渐和汉族接触、融合,逐渐采取了土葬。丧葬程序一般是:装裹、报庙、停尸、入殓、挑神纸、接三、守灵、辞灵、出殡、烧祭日等。

一般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一些的人家,在老年人到暮年或病危时,由子女备下寿衣、寿鞋、寿帽、寿木或寿棺。

1、装裹。人快咽气时,给其穿戴衣服,把其放在灵床上咽气(俗称“作床”)。咽气后,用红纸包点茶叶或铜钱、硬币放在死人嘴里(俗称“含殓”),再用棉纸蘸油,点燃,从死人床前一个一个地摆放到门口(俗称“引路灯”)。人在病危时,请人糊一个纸车,待人死后,放在街口烧掉(俗称“烧领魂车”)。往死者胸口放镜一块,防止炸尸。

2、报庙。除丧之日,亲眷哭至五道庙或九神庙上香,又称“送倒头钱”。将纸钱贴于庙一角,名为“抱神”。示亡灵在此。

3、停尸。将死者头朝西放在床上,停于堂屋内,每日亲眷要赴庙送三遍纸。停尸,富者57天,贫者3天。

4、入殓。一般第二天傍晚,尸体从屋内移入棺木内,放置灵棚。入殓时辰由阴阳先生确定。解下“绊脚索”,撤掉铜镜和含殓,盖上苫单。孝子亲自抬头,其他子孙抬身,放入馆内,安好位,放进死者过去心爱的东西,孝子用棉花蘸温水将死者眼睛洗净,称“开光”。然后,把死者铺的褥子剪下一角,称“留福”。最后盖棺。入殓时,附近亲友必须到场,如是女的,娘家人要请到场。棺头供“灵牌”、“倒头饭”,参殓者痛哭一次。寿棺,一般为杨柳木,规格“456,贫者“123(以板的厚度为单位),富者进行彩画,贫者白茬。亡人入殓后,死者晚辈和年幼平辈,无论男女都要穿孝,但一般只限五服之内。孝带用毛边粗白布。着孝期为100天、60天、49天、35天、21天。

5、挑神纸。死者家请人糊纸扎,一般糊纸马、纸车、纸衣等,如是女者,必糊一纸牛。因其生前洗涮衣服脏水太多,让牛替饮污水之。按死者岁数,剪同等数量的纸条,做“挑神纸”。与灵牌运到庙内抱神处。

6、接三。接三时,孝眷到庙内灵魂,一般都用扫帚拉回,有的在庙门口,有的在家门口附近,送上纸车,念“路引”,烧纸扎,叫“上西天”。“接三”后,亲友到灵前跪拜祭奠。富有者,请吹鼓手、和尚进行吹奏乐曲和诵经超度。交单路引:“东胜神洲镇某村,某公讳ⅹⅹ阳寿以尽。于时与世长辞,享年ⅹⅹ岁。我秉教沙门(和尚写交单路引谦称“沙门”,俗人写尊称“佛门”)以普渡众生为本,引渡驾鹤西去。途径西牛贺洲,奔赴南瞻布洲极乐世界丰都境内加入命籍。沿途冥官冥吏不得敲诈勒索,穷神恶鬼不得拦路抢劫,有吾大乘三包护法为证。英魂随身携带冥宝冥器均系生前亲友馈赠及孝子贤孙备办,来路明确。所有一切,计开如下:……

7、守灵。停尸期间,家族和亲友晚辈披麻戴孝,香案摆祭品,子女分跪两旁轮流守灵,亲友来祭时,迎亲、陪祭、搀扶。

8、辞灵。出殡之前,要在棺前焚化祭奠。

9、出殡。出殡前,请阴阳先生择时辰挖好墓穴,请好抬棺木的。出殡时,孝子抬棺头,上杠。继承人摔丧盆,抗引魂幡在前,其他男眷走在灵前,女眷跟在后,儿孙要手执“哭丧棒”,一般的是“引魂幡”、“挽联”、纸扎、花圈等顺序。富贵人家较为气派,雇有执事、乐队(吹鼓手、和尚)等。抬棺至墓地,下葬、放罐、埋土、起坟头。由抗幡者将幡插在坟头,哭丧棒插入棺的四角穴内,将纸扎进行焚化。纸扎多为马、牛、童男、童女、箱柜等。富者用金银亭子、一楼二库、轿车等,供死者在阴间受用。

10、烧祭日。埋葬后,要进行烧化祭奠,一般烧头七(人死后第七天)、三七、五七、七七、六十天、百日、一周年、三周年。烧时,亲眷带上纸张(一般为打印钱)、阴票、金银锞子、点心果品、烟、酒、茶等,在坟头进行焚化致祭,以示哀思。

二、回族丧葬

回族人辞世称“无常”,实行土葬,病者未亡前,子女必须至床前请示遗嘱,所嘱必须照办,否则认为不孝,为人耻笑。遗嘱时,特别是钱财要一一交待清楚,对亲友有什么过错要请来道歉。病危时,家人请宗教师至病者床前诵《古兰经》。人死后,头南脚北仰卧于停尸床上,经过“闭眼”、“殁后浴尸”、“殓裹”(即用白布<3块,女5>,俗称大小殓布包裹尸体),然后置于“经厘”,又称“塔布的”(盛尸的木匣),安放于“它布”(即棺罩)里,由宗教师领家人、亲友、来宾举行“者那则”,又称?“者那孩”殡礼,以示对亡人哀悼,之后葬入公墓。

出殡时,孝子在前驾灵,其他眷属及亲友提熏香炉在灵前引导,“经厘匣”由送殡者争抬,一般早亡者午葬,晚亡者第二日葬,最多葬期不过3日。

回民墓穴,坑深78尺,宽约3尺,长6尺。南北方向,在坑北面或西面挖一洞,将尸体头北脚南放在洞内沙土上,用坯或砖封洞口。然后用土将坑埋好,堆成长圆形土丘。下葬不选时日,不计较地点,不相信风水,永不移坟。墓内只放一些花椒等防腐物,无殉葬品。

祭日为3日、7日、40日、100日,周年及生日等。各祭日除请宗教师在家诵经外,并到坟前游坟,诵经。


技术支持: 思琪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