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山村

         

云 雾 山 村 简 介 


丰宁县云雾山村村民中心.jpg

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云雾山村位于燕山山脉云雾山北麓,距县城18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9个居民组,283户,1053口人,其中满蒙少数民族890人,占总人口的84.5%。自2012年被列为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以来,坚持内力外力结合、输血造血并举,共同推进民族特色村创建活动,取得了积极的创建成果,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河北省美丽乡村”。

独特的区位优势。距离丰宁县城18公里,半虎线公路、张唐线铁路旁,交通便利,在去往丰宁坝上、承德、北京的中心地带,通往村内及景区有标准的旅游公路云雾山自然景区、苏武庙景区、京宁寺景区景点独具特色,位于县内、县外各大旅游环线上。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云雾山是燕山第二高峰,是国家2A级景区,景点兴罗棋布,有百丈悬崖、万年寒冰、黄花甸、天上滴泉、东山揽月、三音潭、叠翠峰、奔马峰、骆驼峰、玄冰谷、百潭峡、苏武牧羊圈、榛子林、山里人家等几百处自然和人文景观;野生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60余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特别是近3000亩约12万株的天然核桃林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森林景观;山上林、山间果、山川花草,四季分明,川间四季溪水长流,水质二级以上标准,是城里人休闲度假避暑的好去处,年接待游客0.6万人,接待内蒙古、北京等美术学院教师和学生写生300余人次。

云雾山是燕山第二高峰


春天的云雾山漫山遍野的山花


近3000亩约12万株的天然核桃林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花杓兰


美丽的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三结合”,按照创建的载体和步骤扎实推进特色村寨建设。一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抓创建。三年共整合并投入各类资金3926万元。建设了150户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民居,540口人集中搬迁入住。同时旧村庄全部拆除,复垦土地324亩(除自用建设指标103亩,预留25亩),节省建设指标196亩可用于增减挂钩,破解了建设资金困难的难题。在此基础上从改善就医、入学条件入手,重点实施了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养老院、小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村内秸秆、柴草实现就地压块,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村内垃圾全部进行地埋式存放和集中式填埋,村庄环境、村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提升。

远眺云雾山村


新村街道


文化广场


民俗小院


街道一角


新居一角


二是与培育主导产业结合抓创建。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直销市场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业。其中丰云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258户910人,依托航天集团帮扶,发挥地域、资源、技术、销售优势,落实“五化七统一”管理,种植日光温室50座、冷棚40座,有机蔬菜300亩、建果品采摘园700亩。成立林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标准农家乐4所,旅游接待户20户,年接待游客6000余人。流转土地200亩,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及基础项目投入形式入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与弘扬民族文化抓结合创建。利用民族扶持资金建设了具有蒙古族风情的跃马浮雕和民俗剪纸的村庄文化墙、民族特色门楼牌楼、民族人物雕像。在国家级森林公园云雾山风景区恢复建设京宁寺和苏武泉、苏武牧羊场等古遗址,开展民俗宗教文化活动,在逐步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保留蒙古族饮食、节庆、婚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特色。

日光温室大棚


航天蔬菜


长远的发展规划。从加强基础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弘扬民族传统入手,确定了“一区两线双基地”的创建目标,即:村民全部入住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一个现代化民族新区;建成一条经112线连接县城、云雾山村至111线的高等级公路和一条以云雾山民族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景点的旅游环线;建成一个面向县城和北京的有机食品供应基地和一个京北极具魅力的蒙古族风情乡村旅游基地。

丰宁县云雾山村便民大厅.jpg

便民大厅

发展目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体开发云雾山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接待区、民俗宗教文化区、登山野营探险区、划水滑草娱乐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并加快完善旅游景区路网建设。二是特色村寨建设。围绕蒙古特色,挖掘传承蒙古文化,建设蒙古文化展示厅、沿河沿路景观亭、景区木屋长廊;围绕农家游体现蒙古餐饮、服饰、生活习俗等特色旅游;有序做好绿化和美化,采取沟域乔灌果,平地金花葵、金莲花、油菜花相结合,打造四季看绿、两季看花、一季采果的美丽村寨。三是发展富民产业。依托航天商务网平台,进一步扩大特色蔬菜基地规模,对接高端市场。继续扩大发展林果基地,做好旅游果品采摘文章和林下药材、苗木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与缘天然集团、顺达集团的合作,争取2000头奶牛养殖牧场投产运营;依托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和云雾山景区品牌,发展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四是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村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创新自我管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站通讯员2016-03-24)


技术支持: 思琪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