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医药卫生

第十章   医药卫生

第一节  概述

丰宁县境内,清代开设药铺立堂号的共10家。乾隆元年(1736年)在土城子(今凤山)首家开业松竹堂药铺,中医先生姓杨,专事医疗;乾隆九年(1744年)宋继儒的曾祖父,在土城子开设同德堂药铺,中医先生坐堂治病,后兼营批发药材,制作丸散膏丹,号称北口外第一家大药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刘绳武的祖父在大阁东街开设回春堂,中医先生坐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土城子设县治后,杨家在凤山开业的纯仁堂药铺和司家开设的增寿堂;张兴在大阁开业的永德堂;韩国彬在大阁开设的景盛通药店;李振荣在大阁开设德升堂;钱文国的太祖父在上黄旗和千佛寺开设的增术堂;包家在上黄旗开设育生堂。

民国年间开设药铺的共18家,在清代开设的10家药铺延续营业。

在凤山开设7家:于世恩开设的长生堂,中医坐堂;李月恒中医坐堂开设的忠信堂;孟继宽中医坐堂开设的济生堂;姜富明中医坐堂开设的延生堂;李景尧中医坐堂开设的兴盛堂;徐化玉中医坐堂开设的六合堂;熊国臣中医开设的万春堂。大阁开设的8家:郝寿山中医开设的增寿堂;祁州药都在大阁前街开设瑞芝祥药庄,无坐堂先生,专门经营零售,批发药材,制作丸散膏丹,第三任代东单云亭祁州人;刘贵,字荣青,中医坐堂开设的荣生堂;王树清中医坐堂开设的永生堂;梁嘉宾祖传药铺,堂号不详;秦老西中医坐堂开设的世德堂;孙寿昌中医坐堂开设的聚仁堂;丁五先生中医坐堂(丁彦全胞弟,五道营人)开设的成春堂。在上黄旗开设的3家:滕礼中医坐堂开设的中和堂;杨树起的父亲中医坐堂开设××堂;钱文久中医坐堂开设的增安堂。

除清代,民国年间开业的药铺延续开业外(极个别堂因故关闭),伪满开设药铺的有:

智占元中医坐堂在大阁开设广生堂。在凤山开设的13家:于宗华中医坐堂的保兴堂;王敏臣中医坐堂的致远堂;凤山天主教堂比利时人(神甫)开办的福音堂,设部分西医,无专职医生,由驻天主堂“老姑娘(修女)”给信徒治病,多以儿科为主;于少阳中医坐堂的忠仁堂;宋广富的庆春堂,由中医李桂章坐堂,孙哲中医坐堂的同生堂;张雅三中医坐堂的同心堂;林俊峰的保元堂 ;宁国贤中医坐堂的通一堂;中医齐品章药铺;还有同兴堂、保寿堂、坤元堂等小药铺。傅寿三之父在上黄旗开设的××堂。

第二节   供药王

药铺,是旧时代中药店的俗称。虽然当时个有名堂,老百姓则习惯称之为某甲药铺。也有时连堂名一起,称之为某某药铺。药铺有大小,有的外请坐堂先生看病,有的只卖药而无中医先生,有的则是自家行医看病兼开药铺。只以凤山镇而论,各家药铺都有一些独特的传统经营规范,管理方式,授徒传道的形式,有与一般经商者不同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行医者的医德、医风以及医药文化的闪光点。有些小故事成为口碑,流传在老年群众的闲谈中。虽然都是历史陈迹,其中确有某些可取之处。

几乎所有药铺里,家家都在清静的堂屋(或诊室、或书房)设神龛,供奉药王神位。有供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因为他被皇帝封过;也有供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两侧贴有对联,如“金针拨开千里雾,妙药扫净一天云”之类。神位之下设香案、供品。每逢年节,阴历四月二十八(药王生日)、每月初一、十五,主人斋戒上供、焚香、礼拜。

供药王,有迷信成分,又并非全属迷信。一方面祈求药王保佑他能手到病除,药铺兴旺;一方面也是一种信仰,有助于时常提醒自己,遵循祖师教诲,努力济世活人,积德行善。设在书房或诊室的药王神位,供桌上常摆放平时读诵的中医经典著作。有的先生诊余得闲,要读医书,总要洗洗手,然后端坐读书,也有的还要焚上一炷香。一方面在心目中,保持一种对医道的神圣高尚的情感,另外也借以宁心静气,持平静安详的心态,并以一炷香作为时间单位,以限定读书时间。

第三节  堂名匾额

从外面走进药铺,迎面首先入眼的是药铺最醒目之外的匾额。

匾额是在迎面门楣之上,上刻堂名,即药铺的字号。药铺的字号(堂名)和普通商人买卖店铺的字号不同,不带铜臭味。传统中医界,素有“医乃仁术”、“医本儒流”之说。数千年的中医学术医德医风,都渗透着孔孟之道,贯穿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堂名可以看出,中医是把儒家道德思想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

凤山街的药铺,有堂名的十几家,试拣一些为例:

长生堂(张怀营老于二先生开办)

济生堂(孟继宽先生开办)

庆春堂(宋广富先生开办)

增寿堂(东家不详),寓意都很明显,体现孔子“仁者爱人”、“仁者寿”的思想,以医道救济疾苦,使万病回春,祝福人长生增寿。

保元堂(林俊峰先生开办),寓意是保护众生,维护天地自然生生之气。

道一堂(旧屯人宁宝亭先生开办),取自孔子的话“吾道、一医贯之”。这句话按曾子的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医生以忠恕二字为座右铭,便具特色。

同德堂(宋氏开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

同心堂(张雅三先生开办),同心同德,医患一家,更兼一视同仁之义。

致远堂(王敏臣先生开办),取自诸葛亮的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医生以澹泊宁静之心,对待名利,既显医风,又明志趣。王敏臣先生为凤山知名的儒医。

忠仁堂(于少阳即于五先生开办)

忠信堂(李月衡先生之父开办)

都寓含儒家的道德观念。

药铺的字号,堂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这一阶层人士社会心态的反映。他们极少数有以发财盈利观点取堂名的,不象其他买卖家什么“聚源有”、“万恒永”、“福聚号”、“聚源泉”(泉即古钱字义)之类。因为,开药铺的向来把自己药店叫“衣食铺”,穷不了,富不了,养家糊口,维持温饱而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四节   影屏

凤山街各药铺里,无论门面大小,柜道里迎门都竖一影屏。长宽各约一米左右,木框中镶对联。下为帐桌,背后则常摆珍贵药品。

影屏的作用,正对铺门面,使顾客一进药店,迎面感到一种祥和儒雅气氛,文化情趣,显示医本儒流,读书人的做派,不同于其他商业的纯生意味,在药架子药斗子旁点缀出庄重美观来。另外影屏遮蔽着后面通向内宅或药库的门。

增寿堂的影屏,是一幅水墨写意的山水画,不知出自何年何人之手。到解放前夕,纸以熏成黄色。墨迹浓淡相同,笔法粗犷。画面上方提一句诗:青山无语笑人忙。很有点超然物外的味道。

同德堂的影屏画的是仙鹤古松,对联是:鹤随仙去寻芝草,龙化人来问宝丹。上联是古代神话中的典故,大概与汉朝葛仙翁有关,下联则用关于孙思邈的传说,龙神变化为人形求他给药,“九里山前龙讨药,八宝石上虎求丹”,可见其医术之神奇。

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凤山成立丰民药社,还用过从老药铺传下来的一件影屏。中间是一幅名人工笔重彩山水并画有古代人物,两侧的对联:

医本儒流凭素问

药同军武依青囊

上联强调医术与儒学一脉相承,而医学依据“素问”(中医最古的经典)之训;下联强调医生用药如同军事家指挥兵马对病邪作战一样,要严肃对待,心小胆大行方智圆,必须遵循古代医书规定的法度。青囊,原指古代医家出门携带,装最珍贵医书的青布袋。华佗知道曹操要害他,对狱卒吴普说:“我家有青囊未传,可往取之”。后人把“青囊”一词,作为医典的代称了。

第五节  学徒的基本功

到药铺里当学徒,和学别的手艺、生意不同。有学“儒医”与学生意之分。如果想学儒医,学成高明医生,先要在家读几年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打好文化底子。比如医家子弟,显示都要看文化程度如何,悟性如何,看中的人才可入药铺学徒,在先生指导下读医书。文化基础好,对中医这门高深的学问,才会理解快。“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能早日随先生侍诊,从中学先生如何诊病、用方、开药,经过实际练达,早日出徒。一般也得三五年。至于成为受人敬仰的儒医,便非几年可及。如果原来读书不多,进药铺仅是选择职业,想“吃药行”,则属学生意,也必须掌握很多基础知识。“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许多有志者,从文化基础不高起步,刻苦钻研,也逐渐学成很有水平的中医先生。

无论基础如何,进药铺之后的第一年,除了干零碎体力活外,侍奉先生起居,递烟倒茶,内外卫生等项之外,首先得学“挑簸晾晒,切打团吊”。

药铺从外进的中草药,或自己收购的本地药材,都要进一步加工。挑,挑除杂质;簸,簸出尘土和细小杂物;晾,不需要暴晾的要风干、阴干;晒,需要迅速出潮气、出水分的。各项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有很细致的操作程序。包装、贮存,都有详细规定。

许多药铺都自己按“配本”配制成药,在先生指导下,学徒要学会“切打团吊”。切,用特制的药刀把整药切碎,有的先切后晾,有的干燥后加工。还有学轧药,或用大碾子轧,或蹬铁药碾子轧。再学配药,按成分、比例,将各味药加工细面后,掺匀伴好,配制成药。打,打水丸(小粒);团,团蜜丸(大粒);吊,吊蜡皮(蜜丸之外用蜡皮封严)。各项也都有更细更严的要求,严谨的工序,丝毫不能乱。在学这些专门技术的过程,对认药,了解药性、功用。都增加了启蒙的感性知识。

当准备分配到药房(柜房)去当司药(抓药)时,还要先练好一项基本功:背药。包括背药斗、背成药、背发单三项。

背药斗。药铺里药架有数以百计的药抽屉,每个抽屉里分三个格(架下那层也有四个格的),每格装一味中药饮片。斗子外贴有纸条标签写着药名。学徒必须从右至左按行,从上倒下,逐一背诵数百味药名。要背的滚瓜烂熟,顺序不许紊乱。那味药挨那味药,装斗时基本按药性功用类似的,尽量排在一起。按方抓药时,少走路;对学徒掌握药性也有利。只要背熟了,一看方上药名,转身直奔装此药的斗子了,不用端着戥子乱找。

背成药。一般都在药架子上顶排列着有盖的瓷罐,内盛丸药或面粉(粉剂),罐上贴标签。排列好便不再移动,学徒要按顺序背诵哪罐里装的什么丸、什么散、什么丹、什么膏。拿药时也会准确迅速。

背发单。“发单”,即卖中成药所带的说明书。不论外进的或自制的,每种成药都要印制若干张的“发单”。正方形纸,木版大字,上印药名、主治、用法等。学徒必须背会,也是业务知识,也有利于向问药顾客介绍。发单上都印有堂名,也为讲信誉,负责任。

此外,学徒还要学会辨认中药的气味、形状、颜色、质地、产地、真假等。

先生检验学徒基本功的方式,也很特殊。比如,某药铺一位老先生(既是瞧病先生,又是东家掌柜,又是学徒的师傅),某日,天黑以后,坐在后房喝茶,给学徒讲医书(学徒都是在劳作之余偷闲读书的)。忽然他命一个学徒去药斗子给拿一把当归来看看。这年青人刚要端上灯去找,先生说:“你别去了,”又让另一名学徒去拿。另一名马上去柜房拿来一把当归,先生说:“学着点,人家不端灯也拿来了。”

王景林先生年青时在长生堂学徒,一天晚上,听老师给讲医书。师傅到柜房拿来一丸药,叫王景林吃下去。他顺从地咀嚼之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丸,治什么的?主要味道是什么?这丸药都是那些药配成的?主要味道是成分中那些药的气味?为什么能治那个病?王景林都一一答对了,老师很满意。老先生见他学医刻苦,用心,有悟性,后来选他做了女婿。

增寿堂年代较长,许多药斗子标签都磨光了。两位老司药(张先生、蔡先生)年龄均过花甲,只凭记忆太熟,抓药决抓不错,都因基本功扎实。

一般学徒,都要经过先生长时间观察、考验,根据学习态度、品行、悟性、基本功熟练程度、言谈举止等等,最后断定可教与否。中医古训“非其人勿教”,不具备当医生的品德和领悟能力,就不再教他。

第六节  门市

药铺的门市,常是分两部分。里间为诊室,求医者先到里间看病,开好方子拿到外面算账、取药。外间药房两三间不等,同德堂铺面最大,五间。门口都挂有木制的膏药图形和木刻鱼形用铁环连缀的药幌子。

门市冬天也不设炉火,铺面几间也是大敞四开。每天清早,学徒开门下板,将门板一扇扇摘下整齐地摞在一头,可以供顾客坐。门里面打扫干净,柜面药架一尘不染。门前街道,扫净洒水。有时疏忽,屋地砖缝留一根火柴棍,柜头(相当于门市组长)就说:“天要下雨吧?不然怎么把柴火备屋里来了。”

柜道外面另一头备一条长凳,也是让顾客坐的。柜道里面,账桌处椅子柜头坐,另有一个小凳,只有给人配药蹬铁药碾子时才坐。学徒、司药都不能坐,不许有坐着接待顾客的情形。有顾客,热情支应:无顾客,学徒可以看书背诵医书。

有的药铺把药性歌诀,分别写在小方块纸上,分贴在药斗子格壁上。学徒每抓一味,顺便温习一次。

栏柜上放有几只木制的油得光亮的镇纸,约一寸见方,长不足一尺。用来压药方和包药纸的,四面都写有常用的方剂。假如,来买药的人懂医说:“妻子生小孩了,请按原方抓一付生化汤”。司药便可以从镇纸上找到这付药的方子,立即抓好。

接待顾客说话要温和礼貌得体,可以说:“什么病啊?好了没有?快好了吧,吃这药就会好的。”绝对不许向其他买卖人,说什么“常来照顾”。

为人抓药时,不论本堂先生开的方,还是外人开的方,都先从头看一边。一是看本处能否抓全,差药太多就让到别处去抓。二是看方里是否配合犯禁,如“十八反”、“十九畏”之类。一经发现,问清何人开方,请拿回找他另改。否则,“您到别处去抓,我们这里有门规,不能抓给您,对不起了。以免出现事故。

抓药时,必须分量准、足量,按方里顺序把每味药分行单倒在包装纸上。抓完之后,大药铺由柜头过来照方逐一检查,准确无误,再包扎捆牢交给顾客,并告诉清楚如何煎法,那味单包该炒,该加醋或酒,找什么药引子等等。曾有过这样的故事:某药铺学徒是新手,一时疏忽,抓一味往中间一倒;再抓一味,往上一掺。抓完就要包,顾客说:“这些药我不要,这一大堆都啥呀,抓够没抓够?”发生口角。先生从里屋出来,问明之后,说:“请你稍等,另抓”说着将这包药就倒一边了。先生亲自按规矩另抓一付,道歉送出。

有一回,一人拿了一块大洋到增寿堂买麝香。蔡先生为难的说:“您才买一块钱的,不卖给您吧,你急着用,卖给您吧,药瓶开一回,跑(挥发)的那些也值一块多。”说了还是按分量给顾客包好。增寿堂的药味全、质好、价廉,在凤山街是有名的,那种服务精神也是很感人的。

第七节  往诊和赊账

老药铺奉行着“医乃仁术”的宗旨,当先生的,不论贫富,不论远近,不论谁请,只要说家里有病人来请先生去看,说明住哪里,都会马上动身,“一心赴救”(孙思邈语)。有时,先生还说:“你先走吧,我比你快。”自己背上毛驴就先去病家了。

凤山街上许多老药铺都可以赊账。不论门诊、往诊、看病或开方,没钱也拿药。说清住哪村,当家人姓名,记上账便可。庄稼人秋后还钱,或腊月由药铺派“跑外的”(专门收账)各处讨。每年药铺都得再预算中打出折耗,要不回来的就烂了。

长生堂老于二先生,原籍西北川张怀营,清末到凤山开药铺。医道高明,医德高尚,有口皆碑。对穷人、富人的态度,泾渭分明。有一年夏天,一个财主派人去请于老先生治病,老先生说:“没空儿,我正急着到处借钱,得借二百块钱雇人耪地呢。”地主听了便马上送来二百块大洋再请。老先生收了钱去财主家看了病,开方抓药,陆续几次,病人好了。腊月,财主派人去结账,好将剩下的找回来。老先生翻开账本逐笔一算,除去先收的二百元,还要他再交一百多元。财主听了这话,来问先生:“你药怎么这么贵?”老于二先生说:“你财主有钱难买命,我药铺无药可医贫。你花的是买命钱,我这还少算你呢。”财主无奈,只好还钱。

陶来营有一富户,吃了长生堂的药,秋后不还钱。老于二先生得知这家正往凤山“万恒永”烧锅(酒坊)卖高粱,派人去截住卸完的车,扣下几袋,富户只好把刚算出来的高粱还账。

但老于二先生对穷人却异常宽厚。有病人,请便去;没钱给,就赊着。腊月跑外的去讨,一看实在给不起,便勾账了。门诊时,给穷人治尽量用贱药,有时亲自到药斗子抓几味送给人家。望诊时,见病家又穷,病情又重,看完开方,在方签左上角写个“免”字,抓药时就不算帐了。他还特意从各医书里选辑抄录一本单方药,给你出个偏方吧,包你见好就是了。

第八节  谚语

解放前,开药铺的人中,流传着这几样谚语:

“穷汉子吃药,富汉子还钱”

“治病医人,杀富济贫”

这里面渗透着儒家的仁和义的精神,前述老于二先生轶事,便体现了谚语的侠义心肠。

“动手亏心,治死活人”

“妙手回春,济世活人”

这里有医生自警的意思,医术医德并重。如存心济世活人,便可妙手回春,如良心不正,就会治死活人。

“进的是绣女房,坐的是阁老床,杀人不偿命,使钱不认脏。”

前二句说医生的职业是高尚的,多高贵尊严威风的人,有病也得用医生看,绣女的房也能进,阁老的床也能坐。自豪又有自警,虽然能进绣女房,能见达官显贵,却该谨慎自律,不可得意忘形,以免招灾惹祸。后二句,更是警惕,战战兢兢,虽然医术若差,医德若亏,治死人也不会偿命,多赚了钱也不用受罚退赃,但可要良心放正,少为自己造下罪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走错一步,报应临头。万勿忘乎所以,轻忽人命,一味贪财。还是牢记“医乃仁术”,以济世活人为心最好。


技术支持: 思琪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