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附 录

第十五章    

丰宁民间音乐的源流及现状

杨希瑞

丰宁地处河北北部塞外山区,南临北京,北靠内蒙古高原,西邻张家口地区,东傍隆化、围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活、劳动、战斗,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世世代代流传在民间,并得到发展、完善,是我县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世代流传于民间。它不但是光辉灿烂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鲜艳的花朵,更是劳动人民生活、劳动、斗争的历史见证。它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爱憎,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建国以来,我们进行了大大小小五、六次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从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来看,我县民间歌曲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民间器乐曲。另外,寺庙音乐也是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但因历史的原因和我们对此重视不够,现已失传。

现就我们收集整理出来的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分述如下:

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我县民间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传统民歌、新民歌两大类。

传统民歌: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流传在民间并为广大群众所认可的民间歌曲。从题材上分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劳动号子:是在生产斗争中直接产生出来的一种民歌形式,是伴随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如:“辘轳歌”、“水歌”、“一道黑”等,是菜农浇菜园打水数斗数的歌。

山歌:是除劳动号子之外的“山野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歌体裁。如:“拉骆驼”、“半斤莜面”、“烂席片”等,结构简炼,曲调高亢,起伏较大。

小调:是一种流传最广、蕴藏最丰富的民歌体裁,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生产和斗争,内容丰富,感情质朴。有反映喜庆欢乐心情的“对十”、“正对花”、“反对花”;描写各族人民悲惨生活的“跑关东”、“走西口”、“光棍哭妻”;描写妇女生活、婚姻及爱情的“丢戒指”、“小寡妇改嫁”,另外还有颂古劝今的“十二月古人名”、“劝人方”、“劝五更”。特别是满族民歌,在我县民间歌曲中占很大比例。如:“扫边关”这首古老的民间歌曲就是描写当时出征情景,“绣针扎”、“绣荷包”、“要陪送”是反映满族妇女生活的民间歌曲。

新民歌: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现在产生及流传的民间歌曲。

历史在前进、在发展,在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民间歌曲也在发展。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期,出现了“老改良”等民歌;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毛主席是咱大恩人”、“陕北有个红太阳”、“抗日小调”等新民歌;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拥军小调”、“大哥人民得解放”、“搞浮财”等。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产生了“选代表”、“欢送义务兵”、“山村风光美”、“正月里来是新春”、“计划生育好”等新民歌。其特点大部分是填词。

民间器乐曲

民间器乐曲是我县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它分为吹打乐曲和杂曲两类。以唢呐、打击乐演奏为主,有的曲牌可以单独演奏,有的为民间花会伴奏,有的用于红白喜事。在我县二百多年的流传中,深受群众喜爱。

我县独树一帜的民间吹打乐曲《吵子会》,每逢佳节,在八间房、窄岭、长阁、凤山、选营、后营、塔沟等十多处村镇演奏。各地演奏的点路和曲牌各有特色。《八间房吵子会》结构严紧、节奏鲜明、点路清晰、曲目新鲜。

另外,有一部分杂曲用于农村中办红白喜事的民间乐曲,如“玉芙蓉”、“天琴歌”、“腔套一分水”、“小二凡”等,还有用于民间花会旱船的“小将军令”。高跷的“句句双”等。

寺庙音乐是民间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寺庙中的僧侣演奏的曲牌。有的是吸收民间乐曲的,有的是借鉴戏曲音乐的,大部分是古曲。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盂蓝会”和其他节日或大型活动是,摆鳌山、放焰火,并把各地会演奏的僧侣集中一起进行演奏。从民间艺人座谈中了解到,我县在解放前三四十年代有过几次活动。因解放后拆除寺庙,僧侣大部分划为剥削阶层,有的外逃,有的还俗年老过世,加之以前对此重视不够,现已失传。

源流问题浅见

从我县搜集整理出来的302首民间歌曲及27首民间器乐曲看,以及查找资料,和民间艺人座谈表明,我县的民间音乐始于清朝初年,到乾隆至光绪年间更加兴盛。

外地流入的民间歌曲

1、按我县的地理位置分析,有部分民歌是从内蒙古、张家口地区流入的。

在我县坝上地区流传的“拉骆驼”、“半斤莜面”、“烂席片”等,和内蒙古的“爬山调”、山西的“信天游”相同。从歌词结构上看,每段歌词都是两句,字数整齐,如“烂席片”:

东山上下雨西山上雾,

南山头山栽上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朋友好为口难开。

结构相同,曲式相同,音调相同,调性相同。

2、从内地流入的。

根据1983年至1985年挖掘整理出来的《八间房吵子会》(选入《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就是一例。《八间房吵子会》兴起于乾隆年间,当时乡绅贵族为了粉饰满清统治的太平盛世和满足其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开始在八间房村兴修寺庙“广元寺”和对庙的戏楼,同时开始举行庙会,并从内地山东登州府请来教师,教授了寸跷、蝴蝶,小秧歌和吹打乐曲《吵子会》。从此,《吵子会》这一民间乐曲开始流入八间房村。为了继承这一民族艺术,从八间房村民张克富开始,先后有王老、王大辫子、陈良、陈志清、陈志忠、周根山、张桂臣、马永良、陈国明、张宗普、刘芳等十一代人,距今大约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并受戏曲牌子曲的影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器乐曲。

民间吹打乐曲《八间房吵子会》共分为十六个乐段,即1)起鼓2)凤阳歌3)柳新年4)鼓楂子5)七五6)斗鹌鹑(单斗)7)小磨房8)水涟音9)天琴歌10)斗鹌鹑11)祭腔12)扫地风13)①蛇番②串铃③打新春14)二隔截15)斗鹌鹑(双斗)16)结尾(老吵子)。该曲由两名唢呐吹奏人员和十名打击乐演奏人员组成乐队。包含皮锣一人、大鼓二人、大钹二人、大铙二人,小钹一人,小叮当一人,大锣一人。皮锣演奏员为整个乐队的指挥。乐曲节奏明快,既能配合花会的表演,又能单独演奏,很受群众欢迎。

3、按民族成份分析,满族民歌是满族进入丰宁流入的。

据《丰宁满族史料》记载,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后,丰宁属京畿管辖,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大批满族人流入丰宁,有些满族民歌也随之流入。从县民委民族研究室资料查出和搜集整理出来的民间歌曲中分析,有以下几种:

(1)在满族进关前后流入的。

如“扫边关”描写的丈夫出征,妻子送行,盼归及凯旋还家的情景。歌词中唱道:

正月是新年,

丈夫出征去扫边关,

花灯儿无心点,

收拾弓和箭。

……

腊月在眼前,

昨夜晚上花灯结成彩莲,

喜鹊儿叫喳喳,

想必重相见。

(2)在丰宁落户的满族,从“家规训戒词”中演变而来的。

如“劝丈夫不要耍钱”就是南三营石姓的“家规训戒词”配上曲调流传出来的。歌词中唱道:

姐儿房中轻开言,

劝声丈夫别耍钱,

耍钱当不了吃和穿。

……

(3)从“八旗子弟书”中演变而来的。

如满族民歌“一枝花捎书”、“黑狗告状”、“傅公子告状”等,都是长篇叙事体裁,把“子弟书”改变成民歌的。

“一枝花捎书”描写了丈夫出外经商,未有家信,妻子思念,托人捎书,丈夫接到家信,回家团圆。特别是描写写信的情景时,关东地面大,不知往哪里写,描述了辽沈一带的大小村落及城镇的地理位置,如唱词中的:

八里铺、红墙子两道交界,

老军屯、中前所一溜相连,

……

达令河、小凌河秃老婆店,

十三站、杨柳河广陵台山,

有锦州和易州雄兵搭界,

有海州并盖州片庄相连,

有沈阳奔锦西辽阳所管,

有地名凤凰城一溜边关,

……

(4)描写满族妇女生活、婚姻、爱情的民间歌曲,也表明了满族民歌的流入。

从搜集整理出来的满族民歌“绣荷包”、“绣针扎”、“绣钱褡”、“要陪送”等的标题就可看出,这些都是满族民俗中用的东西和语言。

如:“要陪送”的歌词中唱道:

…………………

狐狸皮袄要出风,

洋绉绿裤式样精,

单夹皮棉儿也要,

腿带子,红头绳,

要褂绸,褡子红,

红绸子马褂是工青。

……

金鱼银鱼十二环,

玛瑙的坠子到腿全,

镀金,真珍发,

头顶子,合牙子,

金戒指,滴溜圆,

金镯玉镯儿要周全。

……

灯台铜盆穿衣镜,

要扣碗,带茶托,

要腊钎,胰子盒,

酒素子海碗带火锅。

……

褡子荷包银烟袋,

金牌子,带火镰,

玉石咀,上面安,

乌木杆子三尺三。

……

所要的东西,从穿戴到用的,都是满族生活中特有的。

不难看出,满族民间歌曲在我县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

当地产生的民间歌曲

丰宁民间歌曲,除外地流入的以外,大部分还是我县各族人民在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出来的。

1、反映生产劳动的。

丰宁县城大阁镇在前清时期就有了菜园子,到清末民初,蔬菜种植就更兴盛。当时有兴盛园、疙瘩园、三盛园、通盛园等十多个菜园子,以满足镇内人民吃菜和四乡民群众秋菜储存的需要。每个菜园都有长活、短工,特别人浇菜园子季节,都雇用短工打水浇地,每口井有四盘辘轳,每班四人,打四十斗水换班,他们在劳动中,为了消除疲劳,活跃气氛和记打水的罐(斗)数,便随口编出歌来哼唱,经过不断丰富,后来就有了“水歌”、“辘轳歌”之说。每段永嘉代表一个数字,随打水随唱,打一斗水唱一段,有的唱完一段还在喊出数字来。如“辘轳歌”中唱道:

一个老头猫猫腰,

未曾走道棍一条。

一个啦——!

……

杨八郎死的苦,东西白塔八郎府。

表示打了八斗水啦。

2、反映长工生活的。在反映长工生活的民间歌曲“长工忙”中,唱出了当长工十二个月不得闲,累死累活干一年,东家使花招开赌场,把钱输光,下年还得继续给东家扛活的情景。歌词中唱道:

十二月里整一年,

东家开赌来耍钱,

老钱输了七八吊,

指着身子说下年。

3、反映伦理道德的民间歌曲“劝人方”、“劝五更”等,在我县也不少。

如:“劝人方”道出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人敬父母没老少,

人敬父母天增光,

单丝一根不成线,

孤树一棵不成行,

泰山不是工程垒,

光棍不是自己装,

顶数牡丹长得好,

还得青枝绿叶帮,

膀粗腰圆英雄汉,

一人上山为不了王。

“劝五更”则是劝丈夫出外学好,不要吃喝嫖赌,挣了钱回来早日团圆。

4、新民歌在我县产生的为数不少。

如:新民歌“老改良”唱出了丰宁在民国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占侵占时期,百姓遭难的情景。歌词唱道:

正月里,正月正,中华民国改大同,

洋人占了北口外,逢州府县不太平。

二月里,刮春风,行行大队往西行,

老汤走了个来回个,害得黎民多苦情。

三月里,三月三,来了王团和谢团,

王团、谢团都占下,日本飞机空中悬。

四月里,四月八,长阁北沟粮草拿,

南排北排把粮拿,七道河东沟战壕挖。

五月里,过端阳,老于一心克寸老汤,

 去老汤大野地,来在大阁镇一方。

六月里,六月六,黄旗保甲下南沟,

二次又把战壕挖,黎民一见两泪流。

……

九月里,立了秋,男女老少犯忧愁,

场院一打都瞪眼,没有小米怎和粥。

……

5、新民歌在解放后产生的更多。

(1)在解放战争中产生的“大阁人民得解放”道出了广大人民的欢乐心情。

潮河的水呀向东方,

大阁的人民又解放,

八个月的痛苦说不完,

到了今天又解放。

仇报仇来怨报怨,

咱们今天大清算,

穷人团结一条心,

斗争复仇把身翻。

……

(2)在土地改革时产生的新民歌“搞浮财”等生动地描绘了土地改革时火热斗争场面及穷人翻身感谢党的喜悦心情。歌词中唱道:

搞浮财,要认真,

洋钱金条一齐分,

地主恶霸全扫尽,

清算斗争为贫民。

挖地窖拆夹壁墙,

绸缎布匹往外扬,

穷人分到了一和布,

斗倒地主咱们欢畅。

……

穷人翻身依靠共产党,

毛主席恩情记心上,

咱们穷人团结紧,

受罪的奴隶把家当。

(3)在合作化时产生了一批新民歌。如“十二个月”,描写了在合作化时开展各项工作的情景。

正月里来闹元宵,

新社会有了好领导,

自从入了高级社,

团结紧,劳动好,

生产步步来提高,

社员的生产情绪更高。

二月里来草芽发,

人民做主当了家,

毛主席号召合作化,

思想通,快参加,

组织起来力量大,

资本主义一定抛了它。

三月里来是清明,

家家户户讲卫生,

室内室外要干净,

身体健康保安宁,

谁要邋遢也不行,

不讲卫生不是光荣。

四月里来四月二十八,

业余时间学文化,

男女老少上民校,

学知识,学写话,

扫盲班,快参加,

人没文化如同哑巴。

五月里来麦穗黄,

人人有责把汉涝防,

能浇旱田修水路,

多打井,修池塘,

山坡土地修坝墙,

修起梯田改良土壤。

六月里来热难当,

消灭四害工作忙,

消灭麻雀和老鼠,

拿蚊子,打苍蝇,

少生疾病多打狼,

灭四害如同灭美国狼。

七月里来七月七,

咱们要向苏联来学习,

工业农业机械化,

新式农具拖拉机,

电灯电话在屋里,

幸福生活感谢毛主席。

八月里来是中秋,

合作化庄稼大丰收,

男女老少齐动手,

割的割,收的收,

比着干,齐加油,

颗粒还家一粒不丢。

九月里来秋风凉,

增产达到千斤乡,

按劳取酬分配好,

工分多,多分粮,

五保户也有保障,

社员生活越过越强。

十月里来天渐寒,

兵役法令往下传,

适龄青年要登记,

保祖国,保家乡,

保卫和平解放台湾,

戴上红花把军参。

十一月里来雪满天,

肃反工作要开展,

清除反革命分子和坏蛋,

彻底坦白要从宽,

抗拒运动要从严,

死不改悔依法惩办。

十二月里来整一年,

文艺活动是头件,

俱乐部里搞活动,

扭秧歌,大家看,

皆大欢喜庆贺新年。

另外,还有“贫下中农热爱毛主席”、“选代表”、“欢送义务兵”等。

(4)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随着民间花会的恢复,全县约有190多个村子办花会,有些地方还唱传统民歌,大部分村都新编了一些唱词,用传统的曲调。如我们在骆驼沟搜集到的“贺新年”(新十二月),内容丰富,全曲十二段歌词,唱了计划生育、备耕生产、科学种田、乡镇企业、农林牧副、军民团结、卖余粮、储蓄、五讲四美、赞歌献给党。唱词中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春,

亲人欢聚格外亲,

终生只要一个孩,

计划生育得人心。

二月里来龙抬头,

快把犁磙来整修,

备耕工作要做细,

今年要更上一层楼。

三月里来刮春风,

人欢马叫闹春耕,

科学种田顶要紧,

细做才会有好收成。

   ……

七月里来莲花鲜,

阳光雨露润心田,

农家走上致富路,

党的恩情高于天。

……

锣鼓鞭炮响连天,

载歌载舞庆新年,

责任制带来大变化,

赞歌曲曲向党献。

在选营乡搜集整理出来的民歌“正月里来是新春”则更有新意。歌词中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春,

党把欢乐带给人民,

祝贺大家新年快乐,

歌唱咱们的文明村。

正朋里来是新春,

扭起秧歌走出家门,

歌颂党的政策好,

振兴中华富了人民。

正朋里来是新春,

人勤春早风调雨顺,

科学种田就是好,

五谷丰登福满门。

正月里来是新春,

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了人民,

坚持社会主义好,

幸福生活万年春。

另外,还有“山村风光美”,歌唱了农、林、牧、副各业齐民展的山村新气象。还有“妈妈劝姑娘”、“过新年”、“庄稼忙”、“好学生”等。

时代在前进,在改革的年代里,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事业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新民歌。

满韵旗风“吵子会”

--满族民间吹打乐

白瑞杰

中国的器乐创作与其它艺术创作一样,可追述到上古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学会生存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以消除外界环境的疲惫压力,乐器和其它艺术便诞生了。当然,早期的器乐也只是敲击身边可敲之物,来抒发心中的情感。随着人类的文明程度的进步,器乐也逐渐发展、扩充、完善。

我国民族民间器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品种,积累了大量的曲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奏者,为中国乐器传统曲目的传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民族民间传统器乐的合奏形式,因流传地域、乐器组合、主奏乐器、传承曲目、演奏风格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乐种。大致可分为:北方鼓吹乐、南方吹打乐、江南丝竹乐。

吹打乐是中国最普遍的器乐品种。民间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喜庆丰年等都少不了吹打锣鼓。它的主奏乐器为唢呐、大鼓、锣、钹等。

    丰宁满族自治县在清初涌进大量人口,大部分是旗人。大清顺治王朝初定中原统一中国,康熙大帝平定三番,使国家和平稳定,经雍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人事和谐。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需民间文化来满足精神需要。八间房“吵子会”此时便应运而生。

     丰宁满族自治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乾隆年间,在本村兴修“圆广寺”和戏楼,同时开始举办庙会。从山东省登州府请来教师,教授寸跷、背蝴蝶、小秧歌等。并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融入满族吹打乐,创作了满族民间吹打乐“吵子会”。

吹打乐“吵子会”,是北方鼓吹乐系中的一种。从民间老艺人张克富开始,历经王光、王大辫子、陈良、陈志清、陈专中、周根山、张桂臣、马永成、陈国明、张宗普、刘芳、陈安良等12代传人,距今300多年历史。

(一)、表演阵容及器乐

“吵子会”的表演阵容为一名乐队指挥;两名唢呐演奏员;九名打击乐手。

器乐为皮锣1人(乐队指挥)、大鼓2人、大钹2人、大铙2人、小钹1人、小叮当1人、大锣1人。唢呐为“海笛”(小唢呐)。

皮锣,状似鼓书艺人用的篇鼓,但鼓帮安一柄。鼓径27厘米,皮面17厘米,鼓高5.5厘米。演奏时,击鼓人左手持鼓柄,右手持鼓棰。

大鼓,亦称“墩子鼓”。以木为框,上下蒙鼓皮,演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鼓腹直径179厘米,上下鼓面46.5厘米,高47厘米。

大钹,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正中有孔,穿系绸布条,两片为一副,拍击发声。钹直径33.7厘米,隆起部分直径19厘米,高5.5厘米。

大铙,铜制,圆形,中间部分隆起较小,形成一圆钮,两片为一副,撞击出声。铙直径33.5厘米,高7.5厘米,钮高3.5厘米。

大锣,铜制,圆形扁平,中间有锣脐,用锣槌撞击发声。大锣直径37厘米,中部直径25厘米。

唢呐,簧管乐器,又叫“苏尔奈”,波斯语译音,原流传于波恩阿拉伯一带。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六寸以下称为“海笛”,可用于独奏。海笛管长18.5厘米;碗高7厘米,直径8.3厘米。

(二)、演奏队形

1、竖排队形

             12

              〇10  〇11

          〇8   〇9

          〇6   〇7

          〇4   〇5

          2   3

             1

1皮锣、23海笛、4小钹、5小叮当、67大钹、89大铙、1011大鼓、12大锣。

2、横排队形

                  12

             10      11

          6   7  8  〇9

          〇2   〇3  〇4  〇5

                  〇1

1皮锣、2小钹、5小叮当、34海笛、69大钹78大铙、1011大鼓、12大锣。

(三)、曲目组成

“吵子会”全曲由16部分组成:起鼓、凤阳歌、柳新年、鼓楂子、七五,万里花、斗鹌鹑(单斗)、小磨房、水涟吟、天琴歌、斗鹌鹑(单斗)、祭腔、扫地风、蛇番,串铃,打新春、二隔截(娃娃,小对武)、斗鹌鹑(双斗)、结尾(老吵子)。

(四)、演奏程序

第一部分“起鼓”,乐队指挥手持皮锣扬起,唢呐吹奏“过场”。为了使演奏人员精神集中,准确地掌握节奏,起到“叫齐”的作用。

第二、三、四部分吹奏《凤阳歌》、《柳新年》、《鼓楂子》和打击乐点路的变化。轮换演奏,节奏平稳、清新,形成问答式效果。这三部分曲调和打击乐配合的天衣无缝。

第五部分是节奏紧凑的《七五》、《万里花》。这两曲中间加一个打击乐“单七三”,把两个曲子区分开来,使乐曲向上推进,达到小高潮,从而引出第六部分打击独奏《斗鹌鹑》(单斗)。

第七部分是紧接第六部分铿锵有力,迅猛发展的热烈情节之后,急转为曲调轻快活波的《小磨房》。六、七两段的情节上形成了明显对比。

第八、九部分《水涟吟》、《天琴歌》,在第七部分的基础上,通过轻快活波节奏,把乐曲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引出了第十部分《斗鹌鹑》(单斗),也就是第六部分的再现。

紧接着演奏出第十一部分《祭腔》,第十二部分《扫地风》,第十三部分《蛇番》、《串铃》、《打新春》等这些曲调,与第十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并通过打击乐的“七五点”过渡,引出节奏火热高亢的第十四部分“二隔截”的《娃娃》、《小对武》,把整个乐曲又向上推进,从而引出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套路更加丰富由打击乐单独演奏的第十五部分《斗鹌鹑》(双斗)达到了全曲的高潮,随后用第十六部分结束了全曲。

“吵子会”全曲打击乐谱是固定格式;吹奏乐谱第二至第五部分是固定格式,其它曲段可随意选择吹奏。全曲除第二至第四部分曲子外,每个段落的收尾处,即刹鼓,可自由收尾,没有固定地方。另外,除二至四部分外,每个段落可自由反复。

“吵子会”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流传300余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丰宁八间房村凡是会演奏的村民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它深深地扎根于满族地区民间,富有强烈的民族地方特色。在百姓的眼里认为,这不但是传统文化,而且是其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带给村民百姓“打心眼里的快乐”,“实实在在的亲身参与”劳累一年的奖赏。数百年历史变迁,山变、水变、人变了,唯独“吵子会”没有变,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时尚文化的冲击,一直在山村流传。

“吵子会”独有的民族民间器乐曲,它生长于民间,包容兼蓄其它姊妹艺术成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完善自己。它既有北方民族的剽悍、神武、快意、博大;又有中原地区的柔美、细腻、和谐、精深。它即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在田间地头;即可全套演奏,又可分段即兴。演奏场所不固定,演出时间可短长。更重要的是能为各挡花会表演伴奏。

 “吵子会”是满族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蕴含八旗人的精神、信仰,涉及满族人民风、宗教等方方面面。有人说“吵子会”起源于八旗军旅,作为军乐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或说是满人信俸萨满教做法事的伴奏乐队。不管如何表述,“吵子会”在民族学、民俗学都有无可非议的珍贵价值。2006年,丰宁满族“吵子会”被河北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放前凤山的“会”

张儒三 罗素云 张成德 张成武 张成林 张秋苹

1948年凤山解放,解放前多指国民党统治和日本侵略者侵占时期。

会名。那时凤山的“会”,只称之为“会”,既不叫“花会”、“灯会”,又与“武会”有别。如:办会,出会,看会,上会。

办会时间。那时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的三天为传统办会时间,从不在初三至初六办会。初三、初六办会时解放初和解放后的办会时间。

称谓。“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成为“档子”,比如说去年是12档子会,今年是14 档子。顺序称之为头档子、二档子、三档子……。

会官。“会”的统领是“会官”,从不叫“灯官”。那时凤山的会官是大仓的杨生,是世袭还是选举出的,不得而知。石桥有席棚搭起的会官衙门,有书案、大印、惊堂木、令箭。会官着装为晚清时县官服,缨子帽、马蹄袖。十四拜庙,十六散会,均由会官主持上香、叩首。出会时会官走在最前面,鸣锣开道,打着“回避”、“肃静”招牌,手持青红棍的三班衙役。会官骑马,官娘子(由男性扮饰)骑驴,偶尔骑杠子。其任务是:白天各商铺是不是清水泼街平整得有利于会表演,晚上灯光是否明亮。对不合格者轻的处罚香若干捆,重者处罚蜡烛若干包。每到一处商铺都是茶水、香烟、点心伺候。据说办会三天内会官的权利相当于县官,有一次会官的内弟不服气,故意向会官寻衅滋事,会官就把他押进班房,三天内忘了放人,结果在班房内关押一年,到来年上任才放出。不知是笑话还是实有其事。

会首。是现场总指挥,手持小旗走在头档子会“吵子会”的前边。小旗左右一摆即“打场”,各档子会开始表演。小旗前后一摆收场子前进。主要任务是确定打场子的地点,其选场的原则是:一是场地宽阔的地方,如警察署门前、关帝庙前、衙门前、杨树底下;二是观众多的地方;三是商铺备有茶水、点心、糖果和钱的地方。

头档子会是“吵子会”。由南营子主办,是吹打乐队。主乐器是唢呐,兼有大鼓,大小钹(那时叫大小chua),大小铜锣。唢呐声音高亢嘹亮深远,能传出在二三里地,大钹声音浑厚,铜锣清脆悦耳。曲调充满了欢快、激昂、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但在尖厉之中也有淡淡凄凉,如泣如诉,把人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尽融其中,喜者歌之,乐者舞之,哀者沉默,怒者奋起。

第二档子会是少林会。那时少林会以王建广一派人最多。王建广是口里人,把式架(练武)出身,一身硬功夫,推打擒拿全会,刀剑枪棍鞭全行,最拿手的是护手双钩,在热河武术会上曾获奖,《群众日报》刊登过表演照。一套八卦拳打完,在地上能踩出八卦图,手下徒弟有十五六人。沙锦营布师傅是卖艺的出身,身材矮小枯干,一套猴拳在热河武术会上获奖,七节鞭打起来虎虎生风,滴水不漏。饽饽营子沟的一派有七八人,主要是三节鞭、梢子棍,也有叉子、状元笔表演。东关李师傅一派有五六人,主要是单刀、双刀。李大瘸子擅使长枪,李师傅是长拳、剑。行进时徒弟们排成两行纵队,走在前面的手持长枪、大刀、棍、双手带等长兵器,然后是单刀、双刀,最后为剑。两行间距约2米,只有师傅能走在中间。每当会首小旗左右一摆,开始打场,纵队向两旁一分围成一圆形场。先是三节鞭、梢子棍、长枪、七节鞭下场表演,打出一个场大人薄,得看得瞧的场子,然后依次表演,主要是单刀对长枪,单刀对单刀,空手夺双手带,空手对打,多是徒弟们表演。在人多场大的场合师傅们才表演绝活,最好看的是七节鞭、护手双钩,最火爆的是三节鞭、梢子棍。会首小旗前后一摆收场子,排成两行纵队继续前进。夜间出会别的档子是点燃各式各样灯笼,唯独少林会不用灯笼是点燃火气,用铁条插上一个棒子穰,蘸上煤油然后点燃。灯球火把,唢呐声声,战鼓阵阵,刀剑闪闪,鞭枪飞舞,真有点古战场的意思。

第三档子是钟幡。以东关大倔子表演最精彩。钟幡上方有风铃,夜间挂有红灯,胸前耍小背花,绕过背部耍大背花,舞起来灯光闪闪,铃声清脆。还可以头顶、牙停、肩肘站,最后是双手合掌,用八个手指支撑起钟幡。

少林会、钟幡没有乐队,借助吵子会的鼓乐点。这三档子会的顺序一般不变,后面各档子会的顺序则不是一成不变。

第四档子会是高跷。南营子高跷以戏出为主,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姜太公钓鱼。白蛇传主要表演扑蝴蝶,姜太公钓鱼表演窜高桌,最有意思的是傻柱子娶媳妇,傻柱子梳一朝天小辫,一脸黑色只留白眼珠和小白牙,翻穿皮袄毛朝外,手拿一野鸡皮。还有一媒婆,一小媳妇,一公子,主要表演是扭秧歌。高跷自带乐器,以铜锣为主,伴以小鼓等。

第五档子是龙灯。有一火龙,一青龙,两条龙。龙灯表演最好看是在夜间,龙头和龙身全点燃蜡烛,上下飞舞龙腾虎跃。最有意思的是在大广场,像南佛爷庙前、关旁庙前,龙灯、旱船、秧歌、狮子同舞。旱船跑龙灯的花空,秧歌穿插其间翻跟头,狮子时跑时跳时站立,浑然一体,有分有合,十分壮观。后来南佛爷庙失火,龙灯被烧,再也没有了龙灯。

第六档子是旱船。两条船,坐船的分别扮成白蛇、青蛇,跑旱船最好的是苑师傅。有两名划船的,其中打烧饼的岳师傅上会时间最长,跑起来又快又稳。旱船打场是先跑圆场,再S形对开,最后船头相挤船身来个360度的大转弯,然后两船头相对绕圈,要唱一小段。一般是唱戏文,如: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溜沟,那么呀呼咳……

第七档子是秧歌。东关和马莲沟的秧歌。上会的多是小孩,大的不过十七八岁,一男一妇(男扮女装)成双作对。男的扮相多为头戴毡帽,小三花脸,最前边 的几个还梳小胡子,手持霸王鞭。女的脂粉涂面描眉画眼,满头花饰,花衣花裤绣花鞋,手持手帕。入场时先是一路跟头翻,然后两行纵队,每行是男女面面相对,男的倒着走,随着乐器鼓点,用霸王鞭左右打花圈,女的手持手帕扭秧歌步,其特点是小碎步,急促,节奏很快,朝气蓬勃,给人以欢快的感觉。打圆场、穿花空、双行变单行,最后停下来唱一段民歌。如: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

第八档子是小车会。北关的小车会。坐车的是个年轻小媳妇,拉车的是老太婆,推车的是白胡须老翁,还有个公子,一个傻小子,再有五六个帮闲。老太婆穿老旦戏衣,最引人注目的是头上一个竹制的弹簧,头上扎一绒球,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摇摆。扭起来翩翩起舞,独具一格。小步,快捷,一幅拉车推车上坡的动作。车上的年轻媳妇对公子用手帕示意或暗送秋波,傻小子从中作梗,一边扭,一边舞,十分火爆。

第九档子是穷家乐。这档子会是落子戏,以唱苦戏像《锔碗丁》等为主,伴奏以板胡、梆子为主,表演者全是穷人家打扮,是一边唱一边哭,侯师傅到动情时是声泪俱下,没有穷家“乐”的感觉。大过年来这么一档子会,的确是用心良苦。

第十档子是王大娘锔大缸。是折子戏的借用。小炉匠挑着担子,有唢呐伴奏,边舞边唱:今天我不上别处去呀,一心想去王家庄,王家庄有个王员外呀,王员外有三个好姑娘。大姑娘本是双失目呀,二姑娘本是目失双,顶数三姑娘长得好呀,走路还得扶着墙……。王大娘的唱词是:王大娘我正在炕上坐呀,忽听门外闹嚷嚷,放下绣针盘龙线……王大娘我走上个七八步呀,裤裆还在那炕沿上……

第十一档子是老汉背少妻。老汉与少妻是一体的模特,表演者扮相为少妻,胸前老汉的头是模特,浑然一体,俨然一个老汉背少妻。两个老汉背少妻的中间有一小孩,小孩扮相为店小二的样子,手提一尿壶,唱词是:高高山上一碗水……。

第十二档子背杆。

第十三档子抬杆。这两档子不常有,多是外地人来表演。

第十四档子狮子。

第十五档子二达子摔跤,那时没有“二贵摔跤”一说。

末档子为十不闲。表演最精彩的当属西营房老霍,回民。扮相是头戴毡帽,蓝布裤褂,薄底靴子,小三花脸,小胡须。还有一个一人多高的木架,架子中间因定一个嘎巴鼓子,另一边固定一只小钹,另一只小钹用干杆固定在小钹的上边,拉动干杆另一头两只钹就敲打起来。唱词的开头总是:紧打鼓来慢把锣克,听我把XX说上一说,然后是触景生情,见情编词就数道起来。有赞颂,有讽刺,有嘲骂,赞颂少,讽刺嘲骂多。但到结尾总要归结到“国泰民安享太平(巴您那)。”有的商铺怕讽刺嘲骂,老霍一放木架子马上摆香烟送点心,也有的故意逗他是一文不拔,老霍一恼火就数道上一袋烟的工夫。这档子会总与前一档子相距甚远,往往前边几档子都散会了,他才走到半道,所以历来是十不闲为末档子会。

会期三天的安排。正月十四日“出会”,这一天主要是“拜庙”集中在南佛爷庙由会官、会首带领上香,叩首,然后游行,这一天不打场,每到一处庙宇都拜庙。关帝庙、仙家庙、龙王庙、九神庙,到北关石头庙散会。正月十五日为正日子,由南佛爷庙出发沿主街边游行边打场,重点是打场表演,上午一次。晚上掌灯时再出会一次,这一次最热闹,也是高潮,满街灯火通明,除蜡烛灯、煤油灯外,最耀眼的是汽灯、嘠石灯。鞭炮烟花齐鸣,以药铺为最,整笸箩鞭炮随便放,但不许拿走。祁州买来的“大泥花”最精彩,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正月十六日主要是到北关、南营子、东关、白营子打场,然后集中到南佛爷庙会。

经费来源。每年腊月由商会出面到各商铺写“布施”(集资),筹集资金,然后就需要与可能到北京给各档子会买服装、道具、器械。上会的人员没有报酬,各商店给的香烟、点心、钱到最后一分就算是报酬。

上会人员的组成。上会的人大部分属于业余爱好,各村的一种传统。但也有的人是由于生病,听信“香头”(巫婆)许愿上会,这部分人上会最虔诚,最规矩,脏活重活由他们干。

注:凤山镇1951年前为丰宁县县城。

凤凰衔来的名镇――凤山

竹国军

丰宁旺气四川①收,众水通归岸口流。

塔顶②高悬应拜相,马鞍③横拱主封侯。

凤凰④昂首舒双翅,元宝⑤低心抬两头。

古洞⑥常留仙客住,黑山⑦不远白云游。

凤山镇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60公里,距承德市95公里。东南恒卧着广灵山,山麓朝凤山方向延伸。传说山上有只五彩斑斓的美丽凤凰,它衔来一枚晶莹透剔的红果,投到广灵山脚下,融入肥沃的土地,化为一座美丽的山城。而这只凤凰蹲在山石上,守候山城。天长日久变成一只石鸟。人们把这座祥瑞福气的山城起名叫做――凤山。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时任丰宁知县王文翰触景生情,吟诗言志,于是,便产生了题头诗《咏土城子⑧》。

凤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凤山,地域开阔,物产丰富,经济实力雄盛。

一条大要水绕城而过,冲击成山间盆地。《水经注》记载:“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经要阳县古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凤山,战国时期属渔阳郡管辖,汉代时,设要阳都尉,后建要阳县。清康熙九年(1670年)“冷口外地拨给镶白旗土城子(凤山)”。乾隆元年(1736年)改设“东河理事通判为四旗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四旗厅为丰宁县。直至1950年县府迁至大阁镇。

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凤山在清代古迹众多,经济繁华,商贾云集。

写在凤山大地上的文化

古北口外第一楼――凤山戏楼

建筑源流:凤山戏楼位于凤山镇中,始建年代地方文献无记载,只有《承德府志》卷十四记录了与戏楼相对的关帝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按一般规律,寺庙对面多建有戏楼。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佛事活动的附属建筑。因此,戏楼的始建年代当在雍正十年前后,时间不会相距太远。据传,凤山戏楼始建时的规模和风格与普通戏楼一样,只有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有四根檐柱。整个建筑中无其他装饰物,彩绘比较简单。

随着清王朝政权的巩固,社会逐步趋于稳定,移民增多,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凤山建丰宁县治所,为一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清晚期凤山已发展成工、商繁荣的大集镇。原有戏楼的规格与关帝庙不协调,同时更不适应县城的祭祀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因此,到光绪年间,由凤山商会会长刘雅温发起,商会向各商号筹集资金,将原有的戏楼重建,扩大并提高了等级。

建筑风格:凤山戏楼与关帝庙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雄浑壮伟,结构新颖,装饰华丽,以高超的建筑技艺,奇妙的构想,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为一体而远近闻名,久有“口外第一楼”之称。

戏楼面宽12.88米,南北全长25.5米,由主楼和后配房组成。舞台进深4.12米,建筑面积328平方米,楼高12米,为砖、石、木结构。主楼用柱16根,八层台基,前后楼为勾连达结构,前楼歇山卷棚顶,后楼比前楼宽,为悬山挑檐,鸱吻玉带脊,筒瓦盖顶。山墙磨砖砌成,安有卍字铁拔吊。前檐用柱为两根的减柱造,横跨面很大。扩大视野,方便了群众。内部楼顶为木结构的穹庐顶式道八藻井。藻井正中的天花为正方形方木交错而形成了16个完美的菱形,14个等腰梯形,正中的八角形天花用8根方木平分为8个等腰三角形,上装镂空八卦天花板,代表了8个方位。

前台与后台之间用木屏板隔开,屏板上侧设一天门,门上方安一木制滑车。天门和滑车皆为上演神仙戏剧时用以表现从天而降的场面。与此相对应,在舞台中部,设有一方池,上盖木板,池中安放数口大缸。方池是演鬼戏时小鬼上场的通道,大缸则是使演唱者的声音起到放大共鸣的作用。戏楼巧妙运用了结构力学和声学。

艺术技巧:戏楼正面红色圆椽下,装饰了九跴五昂斗拱,昂嘴为象鼻式。梁架内外饰苏式彩绘,除传统的汉纹饰、捆草、藩草、草龙、包袱、箍头外,还分别绘有花卉、《聊斋》、《三国演义》故事和《千家诗》内容。台口两处的雀替各装一条张口披发、腾云驾雾的金龙,与大梁正中的火球构成二龙戏珠式样。舞台东西两侧的雀替用彩带云朵相互盘绕而成,中间配以五福捧寿。

舞台后侧两柱之间用两根刻有吊蓝的垂花隔为三部分,东西两部镂刻松、竹、梅三友,中间为松、竹的倒挂楣子。其上画有大幅《白蛇传》故事“水淹金山寺”。隔屏两边为上下场的门,门楣上分别书有“歌风”“奏雅”四个行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整个隔屏除牡丹、西洋回回进宝来等绘画和浮雕外,正中嵌一圆形镂空木雕绿毛金角的怪兽,似麟非麟、似牛非牛,头向右昂首张口,对着天上的太阳,虎视眈眈,实有贪天吞日的狂妄之态,当地百姓称其为“贪”。传说“贪”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在清代的衙门中亦常见,意在警告官吏不可贪心过重,鱼肉百姓。舞台正中挂一嘉庆十三年(1808年)巨额匾书“太平处”。

为了填补舞台两侧的空白,使舞台在宽阔中不失严谨之感,戏台两侧填建了两个燕尾墙,它破除了以往方方正正的规矩,随舞台的边沿变化呈菱形侧置其上。燕尾墙尾影壁式,分顶、身、座三部。小小砖屏,构思巧妙,做工精细,壮重典雅。

戏楼前柱上挂有木质半圆形雕刻对联一楹“蝶梦千秋株橘黄梁真境界,云璈一曲绵驹王鲍假衣冠”。

关圣之祠――关帝庙

关帝庙也称关圣寺,与凤山戏楼同在一中轴线上,为一组建筑群体。寺院南北长62米,东西宽27米,占地1674平方米。庙前两侧有两根高大的旗杆夹在石制的旗杆座内,杆顶端安有铜制旗杆顶。旗杆之间有石狮一对,左雄右雌。后有牌楼一座,为四柱三间,八根斜撑木支于牌楼前后,牌楼高7.3米,瓦顶分三部分,中间高,两边低,鸱吻玉带脊,垂脊兽,檐下飞椽中间一空为五铺座六跳斗拱,两侧是三铺座四跳斗拱,门楣的主梁与副梁中间共分五格,两侧与正中分别是镂雕圆形喜字,周饰藩草,另两副是宝相花藩草,副梁为草龙雀替,东西两侧均为花叶纹雀替。斗拱之下有一竖匾,边饰云龙浮雕,刻有“与天地参”,意为参天地造化人间。

走进牌楼,便是过马殿。过马殿为券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窗,筒瓦歇山顶,鸱吻玉带脊,脊正中立一铜制宝顶,殿内两侧分置泥马和马童。殿东西各有钟楼和鼓楼,青砖楼座,券门对开。座上四柱,以梁枋相连,楼顶为筒瓦覆盖,歇山挑檐。梁下四周饰以棱窗,窗下各饰藩草雀替。

过山门即入庙中。院内青砖铺地,中间通往大殿和两侧配殿。东西配殿北侧与正殿之间建有抄手回廊。东西配殿为鸱吻玉带脊,筒瓦盖顶,顺山戗脊排山沟滴。正殿前有抱厦,歇山卷棚顶。正殿5间,硬山玉带脊,前后呈勾连搭结构。殿顶用黄绿两色琉璃瓦盖顶,正脊中间装鎏金宝顶一尊。抱厦正面主梁与副梁之间无枋,每间分别用三组一斗交麻叶头,每柱均有柱头斗拱,各麻叶头中间均饰象鼻。门上额为二云龙戏珠镂雕,东西间棱窗之下各饰藩草雀替。台基正中有垂带踏陀三级,官式做法,金青绿彩绘。整个殿宇庄严肃穆,宏伟辉煌。

殿内高悬巨幅匾额几十面,正中为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这些匾额书法极好,其书体风格各异,均出自清代及民国初年名人官宦之手。建国后,庙院改建成小学,所有匾额取下改制成学生课桌。

关帝庙正殿供关公塑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大办庙会,香火极盛。戏楼唱戏,香客烧香祭祀,红火热闹。

关帝庙西院,原为城隍庙,大殿曾有清代丰宁知县张植(绰号“张八百”)书对联一幅:“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道教圣地――宝盖寺

宝盖寺又称洞山,道教圣地。位于凤山镇东北约1.5公里,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清末凤山著名书法家秦敏卿所绘《洞儿山图》题跋记载“丰宁县郊外三里许东北有山洞,溯自前清嘉庆年间,知丰宁县宝镇公所开科房经书等捐资督工创修”。

宝盖寺临牤牛河(古称大要水)的支流,越河踏石阶142级至山门。寺院周边用块石依山势,错落垒砌护坡院墙,石墙之上砌青砖垛口。山门在寺院西侧,门前有石狮一对。门楼歇山,鸱吻玉带脊,筒瓦盖顶,券门,大红板门,上安铺首,下饰门钉。进山门院中方砖铺地。山门西侧正房三间,厢房一间,供道士修炼和进餐之用。由山门右拐,为正殿区。前有牌坊一座,四柱三间,筒瓦盖顶,檐下装饰斗拱。牌坊正中挂一匾额,上书“宝盖寺”三字。牌坊后两侧各有钟楼、鼓楼,条石台基,青砖砌座,券门,鸱吻玉带脊,筒瓦歇山顶。钟鼓楼东侧有小仙庙一间。

过山门有正殿三间,称大佛殿。大殿紧靠山崖,系就山洞接出。正殿为条石台基,歇山顶,鸱吻玉带脊,筒瓦盖顶,垂带踏陀四级。西侧岩壁上刻杨鼎隶书“太古”二字。

正殿东去过东小门外有四角攒尖凉亭一座,滦阳太守涂明阿书“倚苍亭”匾额。亭东有四间客舍,悬有一匾,上书“屏聚山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倚苍亭后,靠山处凿石洞三间,并添修娘娘庙。娘娘庙东有碑亭一处。站在宝盖寺中,可远眺山川村镇,寺院周围被槐、榆等树所掩映,一道清流淌过寺前。寺院占地虽小,但布局合理,设计巧妙,线条活波流畅,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所以,一年四季来此观光、上香者络绎不绝,同时也给寺中带来不小的香火收入。

圣学之地――文庙

凤山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占地面积844.88平方米。文庙前有旗杆两根,石狮一对,石狮东侧立石碑一通,上刻“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正门为魁星楼,垂带踏陀,券门,青砖砌成,上有垛口。楼为单檐,歇山,玉带脊,券门,圆形洞窗,内塑魁星一尊。楼两侧各开小门。进门内,有前后两殿。前殿为大成殿,建在一平台之上。台高一米,垂带踏陀,周围砌虎皮石,上覆条石。殿建于平台后侧,殿前留有一小广场。大成殿五间,硬山,清水脊,筒瓦盖顶,殿有前廊。殿内供孔子像。东西厢房供奉72贤人牌位。后殿五间为书院。面宽16.57米,进深6.35米,为六架梁。前有金柱,卷棚顶,硬山墙,筒瓦盖顶,彩绘。西山墙嵌“徐孺人传”碑刻一通。

在离凤山镇4公里的岸口村北、牤牛河西岸一座山岗上建有一高约20米,直径5米的文笔塔。塔为青砖砌垒,实心,七层密檐塔。清代建县初期,知县看凤山四周风水好,美中不足是文风颇弱,修此文笔塔,向北点出,与魁星楼内魁星手中握着的笔成一条直线,以求代代出文士。

佛家净土――净泉寺

净泉寺,位于凤山镇西南角,占地面积33300平方米,因院内有一古井,故名。庙前有一广场,是举办大型庙会的场所。山门两侧供四大天王,庙内中轴线上是弥勒殿,殿内弥勒背后为倒坐观音,还供有韦驮像。弥勒殿左右建有钟鼓楼。过了弥勒殿是大雄宝殿,内供如来佛祖。大雄宝殿以北另有殿宇数处,供奉佛、道各教神像。

庙的西部有阎王殿,东部供有太上老君、鲁班、子孙娘娘等各类神像以及和尚生活区。

宝峰潭石庙,坐落在元宝山西南坡,庙北20米有一石洞,深100米,进洞初可直立而走,向内渐次低头弯腰继而蹲行,洞穴尽处有一深约1.75米,形如小井的水坑,水从石缝溢出,清凉甘甜。宝峰潭是指此水而命名。

石洞前的石庙,全部用大块石头雕凿而成,庙宇为块石基座,座上共用7块石头分别造成鸱吻玉带脊、筒瓦屋顶、硬山(前后坡用石两块),以及四块屋墙。石庙面宽1.61米,进深1米,正面券门。门楣一匾,上书“宝峰寺”三字。门两侧刻有斜方格纹饰,右侧门边刻“道光十五年(1835年)九月敬献”。纪年左右两垛雕刻对联一楹“风调雨顺资神佑,物阜民康荷圣恩”。

涌泉寺,位于凤山镇西的黑山(又名长春山),海拔1531.8米的主峰南麓的小平台地。寺西山崖之下有一水泉,水从石缝渗出,久旱而不枯,泉水清澈见底,品之凉而甘甜。故而名之“涌泉寺”。寺院径窄路陡,森林掩映,环境幽静,空气新鲜。两院之间又三株古松,挺拔高耸,被称为“旗杆松”。寺院的山门向东开,分东西两院。东院有正殿三间,东配殿三间,配殿东侧有禅房三间;西院有前殿三间,为娘娘殿,两端有套间。西配殿与正殿亦各三间。东西院之间一墙之隔,有门相通。从院中的石碑记载来看,“涌泉寺”应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

伊斯兰的圣殿――清真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设的清真寺,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有房舍30余间。清真寺建筑为古典宫殿式,围墙底座砖石砌成,上抹白灰,墙顶青砖垛口。两侧用阿拉伯文书写,译成汉文是“体认独真”,“惟静唯一”西墙开有南北两门,南门无门楼,只在墙中安门,门上起券,铺首衔环。门下如意踏陀三级。进门向北绕过大殿方可从东进入殿内。北侧门前围一青砖花墙。门楼面宽2.5米,青砖砌成,硬山,正脊和顺山戗脊均为黄琉璃构件,小瓦盖顶。门垛内侧有石狮一对,板门有铺首。进门南拐至大殿前,殿面宽五间,高约7米,前有廊,廊内满隔扇,两垛为迎风压板,其上砌青砖,硬山玉带脊,正脊与戗脊均用琉璃构件。灰筒瓦盖顶。中门前有托板,供礼拜时放鞋用。门均为花棂窗门,门上挂两块大匾,其中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万岁牌”并诏示,不准任何官兵占据和干扰礼拜活动。殿内铺木质踏板。

大殿后坡建有望月楼,六角攒尖,顶子高约5米。大殿后边分别有三间和二间卷棚顶房子均与大殿构成勾连达结构。南侧为三间,在房脊之上另建门楼一个,门楼檐下书“清真寺”三个大字。往里进二门,北侧有沐浴室和教长室。东西房是讲经室。

圣经的殿堂――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坐落于凤山城子后胡同路北侧,院落面南背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2047.3平方米。院墙为条石基础,下半部虎皮墙,青砖要条,白灰抹面。正面院墙加筑12个砖柱。开三个门,最西侧当为正门。门为券门,两垛用迎风压板为座,其上青砖砌成。券为条砖立砌,滚砖镶边,其形若一扇面,扇面两端饰卷云纹砖雕。券上正中饰捆草状花纹。两侧各饰以绿叶为地的浮雕桃子,桃子之上为一方形池子,条砖镶砌双层边缘,内层四角各饰卷草纹雕饰,池子中间白灰抹底,池两侧饰倒挂须弥座的西式装饰。出檐三层,椽上砖做正方形方椽,椽头浮雕卍字纹,其上滴水、瓦当。平顶门楼,上砌大三角形西式装饰,三角形两侧边,单砖镶边出沿,有一定弧度,中间又做一小三角形与另一边形成对称。三角形底边饰草叶纹,中间高浮雕一个硕大的“十”字架。

中门结构简单,整个门楼的几大部件两端,均饰以须弥座装饰。门两垛以雕石为座,门楣用条砖上下出沿构成须弥座式。座中分成三格,格中板瓦与筒瓦间用,构成花纹。砖做方椽,椽上为檐,檐上所砌,如正门一样。最东侧为一方形小门。

天主教堂分东西两重院,从正门进入第一层院,正房四间,西厢房七间,门道房三间年,均为条石台基,虎皮坎墙,圆椽、板瓦、清水脊,为清代民居建筑。从门道屋檐下东行则进入东院,东院无正房,只有四间东房和三间门道屋和五间西厢房。西厢房是主房,做为礼拜堂使用。礼拜堂面阔17.7米,进深5.85米,高6.85米。条石台基,青砖砌墙,板瓦屋顶,皮条脊,三明两暗。中间开一门,门与两侧小窗均条砖起券,券上亦用滚砖砌成一人字,与下侧门窗券形成三角形,其人字的两脚与门两侧的分节式装饰物相交,构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天主教礼拜堂。天主教的神父是比利时人梅灵仿(中文名),后调入何营天主教堂。荷兰人杜金瓶(中文名)接替。

清代公署――丰宁县衙 位于凤山镇内,按照清代县衙《营造则例》营建,《承德府志》记载:“丰宁县署,在土城子(即凤山镇)。乾隆元年由八沟东沟理事通判改设移驻于此。三年,通判常永建,四十三年改丰宁县,即以理事通判管丰宁事,仍其处。嘉庆元年,通判宝德重修,十八年通判西林祥请修葺。二十一年通判福克金布重修了。署衙周二里五十三步,距土城二百余步。中为大堂,前有露台、甬道。大堂牓曰‘先劳无倦’(通判德谦题)。大堂前东西廊为书吏科房,南为仪门,门外左右为皂役房,又左而东为马号,前为土地祠;其西为典史署,由仪门至大门牓书‘理事分府管丰宁事’。大门外东西各栅竖木坊,左曰‘安民’,右曰‘绥旗’。南为照墙。大堂后为二堂,堂之后为三堂,三堂后为内宅。大门外东南改为凤山书院,距县署仅数十武”。

商贾云集的繁荣经济

凤山,历史以来是商业文化重镇。凤山,地处燕山深处,南临京畿,北接草原。大黑山、广灵山、元宝山、马鞍山、黄花岭,五山锁封重镇。白赤沟、西北川、正北川、东北川、达来沟、东沟,六川通汇岸口。牤牛河(古称大要水)滋蕴沃土。五山虎踞,六川龙盘,一水通汇。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兵必有民,有民必有商。

俄罗斯的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18511920年)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受俄罗斯外交部派遣,前来我国蒙古地区进行“考察”,其重点是调查蒙古地区的行政制度和现状,并同时研究中俄贸易关系。回国后出版了《蒙古及蒙古人》的旅行考察日记两卷。日记载:“丰宁县是个很小的城镇,它的居民不超过九千到一万人。整个城镇可以说就在一条极长的街道上,……主要的那条街上几乎全是客店、车马店和店铺。这里的店铺有一百一十四家,他们全都应算作是小铺子。因为,其中没有一家是专干一行、做大生意的,每家铺子都是卖些杂货”。这里大部分店铺“既卖布匹、服饰用品,又卖金属器具、茶叶、糖果等等”。人们习惯把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所说的“一条极长的街道”称之为“凤山街”。主街两旁是一些交错的胡同,从北往南有:杨树底胡同、天主堂胡同、当铺胡同、城子里胡同、牛犄角胡同、仙家胡同、衙门东胡同、聚源有胡同、衙门胡同、老爷胡同、仓房胡同、西营房胡同、南纸房胡同、茶馆胡同、柴火市胡同、烧锅胡同……。这些胡同的买卖并不像波兹德涅耶夫所写的那样萧条,其实生意很红火。到了民国时期,凤山的集市越发兴旺。“北兴江”商号,每年买进的商品达120个骆驼驮子,每个驮子载货250公斤,合计约3万公斤。“聚源有”批发号,大院占地15亩,房屋近70余间。整个院子包围在房子中间,两个大门上方有门楼,大门一关,成全封闭状态。“张记

局”位于街中心,临街四面门市,营业面积近90平方米。院内有正房6间为帐房、住宅、宿舍;厢房5间为糕点加工车间和库房;厨房2间、碾磨房3间、牲口棚3间。“张记餜局”早先以糕点为主,礼品盒均标记“官礼食品”字样。后来发展到以经营绸缎、贡呢、湖皱、哔叽、洋布,还有进口毛哔叽、礼风呢等布匹为主。鼎盛时期有店铺两处:凤山“张记餜局”,郭家屯“张记盐栈”。一处有耕地375亩,骡、马、牛、羊群的农场;还有一处山场,两处宅院。

凤山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有广德魁的毡鞋、毡帽、毛毡,荆家的荆柳编织,侯记炉的牲畜掌小农具;还有皮铺、毛袋、火药、鞭炮、制革、造纸、酿酒、粮油、糖坊、印刷、铜匠、银匠、白铁等。

凤山的外企有英国人办的福音堂,日本人开的吉田下坝煤矿、赵井马架子金矿、弥津衣铃的西药房,朝鲜人开办的丽丰洋行。丽丰洋行主营洋货,并收购土特产杏仁、中药材,运往日本。

商业经济的繁荣,带动文化事业兴盛,文化事业的兴盛,反而又促进商业经济发达。凤山,之所以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发达,其主要一条原因:文化娱乐丰富,生活自给自足,商业兴旺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今天,过去的兴盛、繁荣,只能代表历史;今天是历史的开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需刻苦奋斗,不愧我们的子孙。后代研究我们这段历史时,感到欣慰和骄傲。

当代著名诗人,凤山人民的骄子郭小川在《把家乡建成天堂》诗中,这样写到:

……

呵,长城外的

           生我养我的小镇哪,

在滚滚的风砂中

             是不是

                  比在我小的时候更坚毅?

我家房前

       那与祖父同年的杏树呀,

你四伸的枝叶

           可又该

                 染上春天的新绿?

……

当自己的家乡成了天堂的时候,

我们的祖国

         也就是

              我们共同的天堂般的家乡。

 

注释:① 四川,正北川、西北川、东川、西川。

      ② 塔顶,岸口山岗上的七层密檐塔。

      ③ 马鞍,马鞍山。

      ④ 凤凰,凤凰石鸟。

      ⑤ 元宝,元宝山。

      ⑥ 古洞,洞山。

      ⑦ 黑山,凤山镇西黑山(亦称长春山)。

      ⑧ 土城子,即凤山镇。

 

丰宁的祭孔活动

阎建华

 孔子之道,虽在春秋战国时末被重用,但是,自秦之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倍受历代统治者尊崇。

 丰宁县文昌阁(俗称文庙)坐落于凤山镇清代县衙东南侧,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占地约800多平方米。大成殿气势宏伟,殿南30米为山门,门上建2层楼,高约20多米。楼内塑魁星像,面朝大殿,高约2米,青面赤发,上身无衣,右手握朱笔,高高举起,左手持印,右脚翘起,左脚呈金鸡独立状。

大成殿设木质牌位,供奉按明代规定,排列秩序亦然。但牌位尺寸未按明代制,尺寸较大,和宏伟的大成殿比例协调。

 自道光年间文庙建成以后,历代县令对文庙都很重视,每逢春秋两祭,必带领三班人等参加祭孔。

 道光年间由书院主持祭祀,县城附近之私塾先生带领学生参加。光绪、宣统及民国年间,由两级小学校长主持。县官仍参加祭孔活动。此时商会会长,各大商号掌柜和社会名流如郭觉生(郭小川之父)、阎敬舆、秦敏卿等丰宁教育家亦参加。

 因大阁没有文庙,所以祭祀较简单,仅全体师生聚集操场,由校长上香,全体人员向凤山方向行鞠躬礼,校长讲话等仪式。有的文人如王副爷(王连凤,后衙门副官)、清宣统至民国期间丰宁的书法高手李晏海(大阁西庙西楼匾额“秦镜楼”的书写者,书家孙汉卿的老师)、真慧(普济寺主持,爱好书法)郝万春(丰宁名医,爱好文学、书法)、吴汇东(汇东号掌柜,书法爱好者)、彭光尧(丰宁著名书法家),他们都不惜跋山涉水,每年两次赶往县城(今凤山镇)参加祭孔活动。

 清代祭孔,由书院先生宣布开祭,县官重新上香,之后由县官带头,施行叩拜礼。县官致词,书院先生讲述祭孔意义。以后由县内德高望重之老学究,讲述孔子生平事迹。祭祀完毕后,学子各自回家,书院及私塾先生、社会上之文人墨客,展示诗、书、画作品。经县内各高手品评,佳作奖励文房四宝,并设宴庆贺。

伪满期间,不仅是小学校和个人参加,又增加了国民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参加祭孔,此时参加人数达到五、六百人。由于文庙院落窄小,祭孔之人摩肩接踵,祭祀由国民高等学校校长主祭,教导主任担当司仪。

祭祀礼仪十分隆重,大成殿供桌上,摆上高大的铜制佛前五件供器(香炉1个、香筒1对、蜡钎1对),蜡钎上点燃特号金字红色蜡烛,照耀铜制五供金光闪闪。香炉前摆设供堂(五摞馒头、五盘供菜)。色彩鲜艳,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显得庄严肃穆。虽有五、六百人聚于小院内,但气氛严肃,鸦雀无声。

我县的文昌阁,不单单是祭孔的象征,每年二次祭孔不单是崇拜偶像,而是形成了两次以文会友活动。广泛的学术交流,互相探讨,使县内的书、画技艺不断向前发展。

 

解放前大阁庙宇的社火活动

阎建华

由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及伪满洲国时期,据我耳闻目睹:庙里的宗教仪式和民间社火活动如下:

1875年至1945年间丰宁及大阁各寺、观、庵、僧、尼、香头对于庙宇的使用比较频繁,几乎每月都有数次宗教和社火活动。

正月初二,迎财神。大阁各行各业均携带香蜡纸炮、纸码香锞等供品,到财神庙举办迎接财神仪式。

正月初八,民间谓之“七人八谷”。这一天上午,大阁园旱田户,携带香、蜡、纸、炮等供品到东龙王庙苗王前焚香、上供、叩拜,祈求赐予谷物丰收。

正月十三,大阁各花会起会。由总会首率领各花会拜庙。焚香上供祈求灯会三天顺利平安。各花会叩拜之后,为神仙表演。

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节),是天官圣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民间谓之正月十五闹三官,或闹元宵。正月十五亦是燃灯佛圣诞。大阁由十四日将燃灯佛像用滑杆抬出,随各地花会巡游三天三晚上,会毕送回。十五日这天为花会正日子,各档花会必须到各庙表演,以示敬奉虔诚。

大阁的花会,分行业举办。平安社是旱地户社火;太平社是园田社火;扁担会是雇农(扛活的长、短工)社火。商会由各商号和手工业作坊组成。各花会都在正月初三由各会首招集开始演练。

太平社举办九莲灯,由1815岁以下男孩扮演。每个人手托一对花灯表演。灯形有桃、杏、瓜、葫芦、白菜、石榴、萝卜、蝴蝶、蜻蜓等与蔬菜有关的种类。另外有一支彩凤灯,举于高杆之上。有一和尚装饰演员掌握,来往于花灯之中。特技表演有:串黄瓜架、剪子股、倒卷帘,还要摆字:“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六合同春、“当朝一品”、“一品夫人”等字。

平安社主办高跷,由18个穿戏装演员组成。扮相有老渔翁、青蛇、白蛇、许仙、药先生、陀头、卖婆、傻小子或其他公子、侍女等,特技表演有:大劈叉、鹞子翻身、扑蝴蝶、钓鱼、苏秦背剑等。

旱船亦由平安社主办,8个人穿戏装组成。4名船夫,4名乘客,装扮着青蛇、白蛇、许仙、侍女。特技有跑圆场、串花空、四船交叉串跑等。

商会主办龙灯、狮子、二达子摔交。龙灯特技有:蛟龙穿云、蛟龙翻身、蛟龙戏珠、蛟龙摆尾。狮子特技有:狮子滚绣球、跳长凳、跳高桌。二达子摔跤主要表演:支架子、下拌子。小车会由3人扮演:老汉推车、少妇坐车、另一丑角和坐车少妇调情。少林会表演拳术和刀枪棍棒,7节鞭等。少林会不同于武会,是真刀真枪,不化妆,完全是武术套路,不是花架子。

二姑娘骑驴和小秧歌,由西沟丐帮主办。二姑娘骑驴由三人表演,驴上骑一俊俏少女,有一丑角调情,傻小子反穿皮袄,带串铃,满脸抹黑,穿大孔裤子赶驴,用鞭抽打丑角。

小秧歌(与现代的大秧歌不同)由8人扮演。4人饰男丑角,手拿霸王鞭,要随锣鼓的节拍打霸王鞭。4人饰少女,手执竹板随曲牌打竹板。男女齐唱秧歌小调,载歌载舞,比现在的大秧歌有情趣。(秧歌小调40余首)

灯官由农、商两会合办。由十几人组成,衙役4人,灯官1人、官娘子1人、驴1头、扁担1条,8人抬扁担。扁担上绑有固定马鞍,灯官扮象系丑角,穿红袍,戴无翅纱帽。灯官骑于鞍上,官娘子骑驴随在灯官之后,浓妆艳抹,两耳挂红辣椒。4个衙役作前导。官娘子看某商号掌柜的站在门前行走看花会,就高喊:某某老板调戏我了。灯官立即停轿,怒罚该商号。例如罚3个元宵,用两个笸箩抬着送到商会。元宵不许切开,两个笸箩要装的一样多。看花会时,头面人物都躲避灯官,怕他找麻烦。扮演灯官的人,要由农、商两会慎重物色,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多才多艺。要具有行政官员处理政事的能力。因为灯会的三昼夜,当任的行政官员要将印信交灯官执掌,三天之内发生的案件,由灯官审理。灯官在正月十六日夜晚卸任前三天内一切案件发落完毕,否则要等下年正月十五,当任行政官员不做处理。

二月初二日,土地圣诞,也是龙抬头的日子。前衙门院内,土地祠有祭祀,除农、商两会和官老爷,焚化纸码香锞,叩拜祈求土地保佑外,唱三天大戏。

二月初十,送生娘娘圣诞,由普济寺主办,全大阁的香头(巫婆)参加祭祀,而后支迎焚香。还愿的妇女数以百计。普济寺可以收受小猪三、四十头,鸡上百只,馒头数百斤。

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圣诞,铁匠称之为老君社。全大阁铁匠炉、银匠炉、铧子炉、小炉匠齐聚普济寺老君堂,焚化纸码香锞,鸣放鞭炮,叩拜祈求祖师爷保佑平安、财源茂盛。之后各作坊大吃犒劳。

二月十九日,观音大士圣诞日。大阁街里以及三、五十里之内的“在礼人”(信奉八方道戒烟戒酒者)聚集于“尊悟堂”,“捧斋”约三、四百人,每人交五角钱。十五岁以下称“童子礼”,不交费用,白吃十大碗席。明灯蜡烛、烧香上供,举行叩拜祭祀以后,进行戒烟戒酒仪式。参加者男女均有,之后吃斋饭。农、商两会赞助,唱三天大戏。非在礼者,到观音殿烧香还愿的亦有数百人。庙里收受猪、鸡数以百计,上供馒头数百斤。

三月初三日,王母娘娘蟠桃大会。由普济寺主办,香头参加支应,在南二营洞山之下,搭一临时席棚,举办庙会一天。来参加烧香的人约一、二百人。庙里收上供馒头数百斤。

三月十五日,大德真君圣诞。俗称“火神”庙会。由大阁农、商两会主办祭祀。在东龙王庙戏台唱三天大戏。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

三月十六日,鲁班圣诞。大阁街石匠、木匠、瓦匠、箩匠、柳匠、绳匠聚集于鲁班庙,上供烧香,焚化纸码,祭祀祖师诞辰。各种作坊加餐吃犒劳。

三月二十日,子孙娘娘圣诞。大阁附近三、五十里路之善男信女得子孙的还愿,缺少子孙的烧香、许愿祈求子孙,普济寺收受小猪、鸡都有数百之多。西庙唱三天大戏。

四月十八日,眼光娘娘圣诞(送子、子孙、眼光娘娘同在一殿),俗称娘娘庙会。此时丰宁境内飞砂走石之大风已告停息,滂沱连阴雨尚未来临,可谓风和日丽,寒暑宜人。那时的四月十八庙会并不象而今的物资交流大会,向外地散发海报宣传。大阁的四月十八庙会早已闻名遐迩。故此,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喇嘛庙以北的各路客商云集大阁。各种摊棚遍布于前大街。货物无所不有,衣料不下百种。宫缎、宁缎、碾线绸、宫绸、软缎、奇霞缎、粗呢、小呢、波兰呢、纱布、夏布、细布、罗布、洋布、黄庄大粗布。古玩类有珍珠、玛瑙、玉石、琉璃、翠钻。玩具类有橡胶哨、洋火枪、小喇叭、化学制品、鸡、鸭、鹅、犬、狮子、老虎、大象、琉璃不噔、磁人、面人(江米人)、泥人等等。副食类:上至猴头、燕窝、沙鱼翅,下至葱蒜、小韭菜,各种货物琳琅满目。文艺类有西口班(晋剧)、南口班(河北梆子)。东庙,西庙对台竟演大戏十五天。东树林,南树林跑马卖解的、变戏法的、扁担戏(木偶)、拉洋片的、逗哏的(相声)、评词、大鼓书、蹦蹦戏遍布街外各个空间场地。因而使大阁街人感到人满为患。较今天的物资交流大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牲畜类交易,来自内蒙古的牛、羊数以万计。骡子是家畜中数量较少者,每年开市前,骡马先由上海客商选拔上等之后才能开市。开市先由天津、北京选购。待前三地选购之后,其他客商方能交易。上海、天津、北京是大主顾价钱高。庙会期间每天都有牲畜群起程,源源不断赶往关内。

四月十八庙会商贸交易热火朝天,娘娘庙会亦与商贸发生同步关系。来庙烧香还愿的,祈求子孙的不下一两千人。庙会的香火超过其他庙会数十倍。庙会期间各商号销售料香、分柱香、板香数千封(每封十五匝),黄表纸上万张,红布数百尺(挂匾用),庙内外纸活摊和纸活铺的纸人供不应求。卖瓷娃娃,泥娃娃的摊贩,应接不暇,销售量数百计。

娘娘庙及大雄宝殿,烛火通明,庙院中香池子里,浓烟滚滚,远观之如发生火灾。普济寺收受还愿者的小猪数百口,鸡数百只,馒头数千斤。庙会之后将猪、鸡低价售出,馒头商号做甜面酱原料。

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圣诞。由大阁各药铺主办庙会。各药铺携带香蜡纸炮,纸码香锞到药王殿,烧香上供祭拜祖师,此日各药铺加餐吃犒劳。

五月初一日,虫王圣诞。全大阁园、旱田户携带各种祭品,到东龙王庙,虫王殿上供烧香,领猪牲,祈求全年不生虫害,有时唱戏三天。

五月十三日,关帝圣诞。大阁农、商两会主办祭祀,领猪牲一口,上满供堂。祈求风调雨顺,续唱大戏五天。有时盛夏酷暑,天不降雨,同时许愿,如果天降透雨,必须唱戏还愿。

五月二十八日,牛王庙会。因为东龙王庙是九神庙,牛王、马王、虫王、苗王、龙王、火神、山神、瘟神同在一堂,故其他神仙亦沾光,享受祭祀。大阁农户备办供品到东龙王庙叩拜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

七月十五日,盂兰盛会,地藏王庙会。由农、商两会主办。纸活铺糊制龙舟一艘,约一丈五尺长。用香面加麻油,制作散路灯。晚上用滑杆抬出地藏王神像,随龙舟之后巡游四街。尤其不干净(俗话说好闹鬼)的地方,必须游到。以示超度孤魂野鬼。游完四街以后,将龙舟点燃放入潮河。地藏王神像送回庙中。

西庙放焰口。由和尚主办,在阎王殿山门外,高搭法台,悬挂佛像,集中数十名和尚。喇嘛身穿黄色袈裟,主持着红色袈裟,头戴五佛冠,率众僧坐于法台之上,吹奏佛乐,乐声中诵念佛经。超度冤魂屈鬼。直至深夜一、二点钟。主持使用法器(2公分直径的小馒头360个)向台下投掷,发落完毕,和尚收场,到庙里进餐夜斋。盂兰盛会放焰口就此结束。

八月初二日,灶君圣诞。全大阁饭馆,以及各作坊的大师傅(厨师)聚集于西庙灶君堂,烧香上供,进行祭祀,叩拜祖师。此日各处厨师加餐吃了犒劳。

八月十八日,酒仙圣诞,由烧锅主祭。掌柜的率领酒大公(酿酒技术员)到大仙堂烧香上供,焚化纸码,叩拜祈求保佑造酒顺利,多出佳酿。之后各烧锅吃犒劳。

九月初九日,瘟神庙会。大阁居民都到东龙王庙,瘟神殿烧香上供,祈求保佑免生疾病,日出前登高避灾。饭前饮雄黄酒以避瘟疫。

九月十五日,孔子圣诞。因大阁没有文庙,祭祀较简单,仅全体师生聚集操场,校长上香,全体师生向凤山(凤山镇有文庙)方向行鞠躬礼。校长讲话,讲述孔子诞辰及生平事迹。

十月初一日,东岳大帝圣诞,民间俗称“鬼节”。普济寺和尚在阎王殿祭祀,民间无人参加。讲究“十月一送寒衣”。满汉人各家糊制纸棉衣、裤到祖坟上烧化。

十月初二日,痘疹娘娘圣诞。大阁及附近满汉居民都到娘娘庙,烧香上供,求保佑小孩免去出天花痘疹。亦有小孩已出天花痘疹病危期间,许下愿项,平安痊愈后到庙还愿的。到庙的香客一、二百人。普济寺收小猪10多口,公鸡百八十只,上供馒头数百斤。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释迦牟尼成道日。普济寺和尚于大雄宝殿举行祭祀,殿内烛火辉煌,香烟缭绕。吹奏佛乐,诵经膜拜。

庙里要做“腊八粥”(用黄米加枣、栗子、花生、芸豆等)馈赠经常布施的施主。另外赠送一道“疏”(“疏”奏疏,一封向上天祈福的文章),过年三十晚上在神前焚化。

腊八这天,大阁居民讲究吃腊八粥,家家户户早上吃粥。旅店的住客在店内免费吃粥。

腊月二十三,辞灶。各家各户男人将家中所供奉的灶君码取下,于二十三晚间烧香,供上糖瓜(用小米麦芽制作的米糖)将灶君码焚化,还要口中念到: “送灶王老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各饭馆掌柜的要到灶君堂烧香上供以示送灶君上天。

以上各种祭祀活动,由清朝延至1947年第二次解放。解放后由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无神论,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大阁除元宵节办会外,其它社火活动,销声匿迹。在土地改革时,为了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将各庙神像销毁,各殿皆空,无所利用。至今,大阁古建寺院、庙宇已荡然无存。


技术支持: 思琪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