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传统宗教

第十二章   传统宗教

第一节  概述

丰宁地处塞北山区,有史以来十多个民族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历史上,各族统治阶层,贯于驾驭宗教文化,实现他们的政治主张和经济统治。据伪满洲国康德元年(1934年)五月热河总务厅财务科统计:丰宁佛教寺庵13所,布教者21人,信徒405人(男255人,女150人);道教观庙10所,布教者14人,信徒415人(男210人,女205人);回教寺庙4所,布教者4人,信徒1641人(男854人,女787人);喇嘛教寺庙2所,布教者4人。(笔者注:喇嘛教数字不准)。本文仅限于丰宁历史上存在过的宗教,分而述之,初而探之。

第二节  道教

道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明、清、民国时期,丰宁的道教是龙门派一脉。位于白云古洞景区内的八宝洞青云观,则是附近各道观的主持观宇。这里近代的道士按龙门派百字排辈的第五句“志礼宗诚信”,应占在第2224字辈份上。现在青云观主持许宗界,自由出家,曾在北京的白云观、广灵山广元洞、围场锥子山等地住观,他是龙门派第23代传人,占宗字辈。

相传,八宝洞的二仙洞是两位受丘处机指派的弟子来此修炼的,开凿山外72级石阶,由于全神练气,练就了穿崖飞壁神功,举着装满香油的大瓮,安放到二仙洞中,后均羽化于此。

八宝洞中青云观,相传是清代张宗(音喧)所建。张宗昍活到139岁,在青云观西崖壁上凿出石窟,名曰:“修真洞”。他羽化以后,其弟子韩诚寿、李诚晋、王信通等人为其立修真碑(此碑现已模糊不清),后来韩诚寿为青云观主持。同时他又是承德月牙山道观主持。1935年韩羽化后,其弟子把张宗昍、韩诚寿的骨灰移葬于承德月牙山。

青云观是道教在丰宁一带的主持观,由北京白云观指派主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毁于1966年,1995年复建。

先天道道首门志山(门老三)是龙门派21代道士,民国年间先天道聚集了各阶层人士,诸如绅士刘亚温,晚清生员李晓峰、其子李世培、修女张秀芝、张秀兰等人。20 世纪50年代,先天道大搞反对、迷信活动被取缔。

道教龙门派道观在丰宁历史上大小有过30多座,有些则是和尚道士同住。喇嘛寺也曾有过道士栖身的现象。

1949年前丰宁道教庙宇

八间房庙(原为于成龙家庙)

广元寺(李成英、李信鹏住庙)

头道庙(李成普住庙)

塔黄旗庙(王信通住庙)

广灵山广元洞(门志山、徐宗界住庙)。

塔沟龙潭庙、刘营庙、波罗诺庙、东头营庙 、元宝山沟庙、黑山庙、上方寺庙、西两间房老母庙、苏武庙、土城老爷庙、四道营药王庙、外沟门庙、台子庙、南辛营老爷庙、韩家窝铺五龙圣母庙。

密云、怀柔、滦平等地的庙宇皆是有丰宁青云观管辖的龙门派道士。、

丰宁的关帝庙、九神庙、山神庙、河神庙、药王庙、娘娘庙、上庙、下庙、皆是有火居道士居住。

不明住庙地点的龙门派道士

河中海,苇子沟人,1949年病故;

胡风有,凌营人,(1921——1963);

孙贯之,又名孙伯钟,胡麻营人,北京白云观道士,曾在广灵山住庙,后不详。

龙门派道院排辈用100字: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和教永圆明,志礼宗诚信,宗高嗣法兴,世景茶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兹云会登,天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实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先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第三节  佛教

丰宁地处偏僻地区,佛教传入较晚,中国佛教宗派繁多,经考证在丰宁流传的是禅宗的临济宗、曹洞宗的贾菩萨派和喇嘛教的格鲁派,亦称黄教。

一、丰宁的佛教-——临济、曹洞宗派

临济、曹洞宗都属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义玄(?—867)是临济宗的创始人。其出家受具足戒后,先广泛学习各种经律,后南下游方参禅。最终到镇州(河北正定),于城东隅临滹沱河的小院传禅授徒,因号“临济”,后世将其所创禅派为临济宗。

良介和本寂师徒是曹洞宗的创立者。良介在嵩山授具足戒,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传禅,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宜丰),聚众500人,嗣法弟子26人。其弟子中有曹山本寂,因受法到抚州曹山传法弘禅,被称为“曹山本寂”。由本寂继承和发展的良介一系被后世称为“曹洞宗”,其中有一派被称为贾菩萨派。

这两个宗派的云游和尚,在宋元时代,就来丰宁上官营和朱首营之间建寺庙(现有废墟遗址),明燕王朱棣为巩固长城疆域的安全,多年靖边,制造无人区,使蒙满人入侵,没有当地的给养。传说中的白云古洞(原称白骨洞),有72铺小炕,云游和尚利用明代人的遗产,在清代初建立了宝华寺。曹洞宗贾菩萨派在白云古洞创立了丰宁支派。经多方面查证,临济宗和曹洞宗所建庙宇分布在全县境内。

(一)、临济宗庙宇

1、凤山关帝庙,位于凤山(原土城子)镇,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住寺僧延至龙博等6至10名临济僧人。建国后改为凤山小学,至今整体布局没变,尚有大钟一口,保存完好。与庙一体的戏楼,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东山神庙,位于石人沟乡东山神庙村,建于清康熙年间。最后有能泉等僧人2—3人住庙,为凤山关帝庙管辖。

3、关帝庙,位于黄旗西村,建于清顺治年间,有仁策2—3名僧人住庙。1947年毁掉泥像,存有残庙、石碑。黄旗西村程有为曾在此住庙,1961年故。黄旗城根营村贾林诚亦在此住过庙。

4、南庙,位于黄旗西村,建于清顺治年间,有大山、佛学等2—3人住庙。“文革”时原建筑被毁,改建中学,现仅存戏楼、庙碑和2间庙屋。

5、上方寺,位于选营乡三道营村,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京都密云旗军修建。1948年毁于龙卷风,仅庙碑存于庙址中,后被泥沙吞没,尚存小半截。

6、灵通寺,位于胡麻营乡后大庙村,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据《承德府志》记载:匾额为世子宏升题,现无存。

7、关帝庙,位于土城镇土城村,始建于何年不详,只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京都镶黄旗军重修戏楼。现仅存石碑2座。

8、娘娘庙,位于外沟门乡(原名僧机图)外沟门村北侧山根处。创建于清康熙初年,为京都镶黄旗旗户所建。现存东侧九神庙和僧房两座。50年代原庙宇改为乡政府。1989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关帝庙,位于外沟门乡水泉坝,由京都镶黄旗旗户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庙在建国前塌毁,现仅存遗址。

10、台子庙,位于鱼儿山镇同胜永村,由独石口厅建于清乾隆年间,泥像在“文革”时期被毁,古庙尚存。

11、大滩庙(两座),分别位于大滩镇大滩村和北庙牧场。由独石口厅在清乾隆年间建,现仅存南庙残戏楼。

12、九神庙,位于土城镇四间房村合亲沟,由京都镶黄旗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现存庙址,旧殿堂屋和大钟一口。

13、娘娘庙,位于大阁镇南二营村洞山,创建于康熙年间,建者不详。“文革”中被毁,现仅存残庙旧址。据传原由临济宗兴建,后由曹洞宗普济寺和尚重建,直至民国年间香火还十分兴盛。

14、宝盖寺,位于凤山镇元宝山沟,清嘉庆四年(1799年),由丰宁知县宝德重修,归凤山关帝庙临济僧人管辖,现已不存。

15、金云寺,位于凤山镇刘营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庙已拆毁。

16、涌泉寺,位于王营乡王营村黑山,据传在辽代就由临济僧人建庙,清康熙五十七年(1781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两次重修,民国十年(1921年)再修,归凤山关帝庙管辖,庙院毁于“文革”时期。

17、会云寺,位于波罗诺镇虎哨营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住庙和尚有慈光、光德等人,建国前被毁。

临济僧所住过的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多由曹洞宗僧人重修掌管。

(二)曹洞宗庙宇

曹洞宗在丰宁兴起,大抵在辽金时代。据传清初曹洞宗贾菩萨派与临济宗的和尚云游至白云古洞(又名朝阳洞),临济宗和尚在塔黄旗等地修庙,曹洞宗贾菩萨派和尚在白云古洞栖身,收敛白骨,拾得金银财宝,兴建宝华寺。民间传说这里的庙宇是姓林和姓贾的两个和尚兴建的,只不过是把临济宗和曹洞宗贾菩萨派讹传了而已。

曹洞宗贾菩萨派共排了32字辈,即:

光崇妙普,洪(宏)圣喜昌,记祖袭宗,慧正惟方,元明敬智,德亨成详,澄清觉海,了悟真常。后又续了64个字。由于曹洞宗和尚另立分支,从“光”字起,加云游四海的“海”字,名曰海光。海光和尚为白云古洞开山祖师,塔葬于白云古洞下塔林,有碑为证,碑文曰:“海光圆寂于□年,顺治二年(1645年)立墓”。铭曰:“开山祖师海光之墓,顺治二年(1645年)立”。

1、宝华寺、位于黑山嘴镇黑山最村的西山的白云古洞(朝阳洞)内,始建于清代初叶,曹洞宗贾菩萨派和尚海光为开山祖师。民国时的弟子有了反、了尘、了然、悟开、悟本、悟灵、悟和、真慧等辈和尚。在白云古洞存一砖刻墓铭,是嘉庆五年(1880年)三月十二日立,上刻:“宏觉达公和尚,觉灵其孝徒福深,福延”,这说明从觉字辈开始,又重新立辈字。民国时此处尚有10多人住寺。寺在“文革”中被毁,和尚辈数、法名续谱都已失传。在未建宝华寺之前,因洞内有无底洞,进洞下平台10米深处,平台上塑有五尊佛像,名曰宝华台。洞上周围崖壁上有72座人工台座(俗名72座小炕)。《承德府志》云:“白云洞,……洞内有神像,颜曰宝华台,不知何时所书。”当今72座条台仅存一个。此庙四季游人不绝,香火旺盛,周边密云仁义岭、承德、滦平、围场、隆化等地大寺庙主持,由宝华寺住持派出,可见宝华寺在曹洞宗中地位之显赫。

2、普济寺,位于大阁镇西南角,即今大阁一小及其附近,原寺占地90多亩(6万平方米)。普济寺俗名西庙,分东西两院,西院为关帝庙,东院为佛爷庙。普济寺的始建年代无载,据口碑资料,该寺在明代以前就已存在,至清乾隆年间加以修整并有所扩大。经文物部门考证,“文革”期间从该寺的塔林中挖出一蟹青釉龙凤仙人寿字葫芦顶大瓮,为元代之物,并出土一砖刻“圆寂于雍正十四年(1736年),享年九十七岁"证明了口碑资料的正确。

“普济寺”相传为乾隆御赐名称,其以前称“报恩寺”。清末主持和尚皆曹洞宗诸代弟子,延至真缘,俗姓武,大阁四道河人氏;二师弟真慧,俗姓张,大阁西栅子外人氏;三师弟真静,俗姓孟,大阁西旮旯人氏。下一代为常字辈七名和尚,常林最大,俗姓孟,大阁四道河人氏。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该寺由真慧主持,后被北京佛协安置,病故于北京,享年八十多岁。有乡人1987年6月9日赠给真慧法师的诗云:

法师高龄逾七旬,

少年古洞遁空门。

虔诚恪守僧戒律,

老来多病日清贫。

三十一代传世子,

不忘佛根是少林。

攀谈片刻称首长,

彼此原本故乡人。

3、双兴寺,位于黑山嘴镇镶黄旗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民国年间宝华寺住持了凡和尚的师长海顺和尚为此庙主持,有两三位僧人住庙,毁于解放前。

4、赴会寺,位于波罗诺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有觉成、海静等2—3名和尚住寺,毁于解放前。

5、保全寺,位于凤山镇东头营村,始建于清乾陵年间。此庙先是临济宗和尚住庙,后被曹洞宗和尚取代,主持真如,解放前被毁。

6、肇兴寺,位于石人沟乡头道营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住寺和尚3人。建国前,每年四月十五这里的庙会在关里关外很有盛名,庙堂现移为别用。

7、嵩峰寺,位于黑山嘴镇西两间房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有山神庙殿、药王庙殿、九神庙殿。由济南翟连仲重修,先是火居道人住庙,后又住寺和尚悟和、悟灵等3人,庙里有香火地5亩,獐子沟树木50亩,建国前被毁。

8、宏济寺(苏武庙),位于南关乡苏武庙村潮河北岸。苏武庙原建于村西公路南侧的潮河岸边,因被洪水冲毁,何时将庙移往村西—南北走向的望庙沟内无考。据《宏济寺碑记》记载可知,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大阁普济寺上贵老丈和尚成隆率弟子共同重修,雍正五年(1727年)完毕。

有关苏武庙的记载,见于文献的有《长安客话》、《昌平山水记》、《热河志》、《承德府志》等。1929年8月26日《热河公署档》内《丰宁名胜古物调查表》中有如下记载:“苏公庙创建于宋时年间,相传为苏武牧羊处,至宋时土人所感而建。”

9、娘娘庙,位于汤河乡红石村和尚窝铺,始建年代不详。乾隆年间焚毁。

10、娘娘庙,位于南关乡黄土梁村,曾有住庙和尚一人,建国初毁掉,遗址被平顶山林场占用。

11、菩萨庙,位于大阁镇南辛营村。顺治年间参修,老爷庙康熙年间修建,延至海贵和尚住庙。1947年被毁,老爷庙大殿至今犹存。

12、隐仙庵,即哈哈洞的尼姑庵,位于白云古洞莲花峰下。建于1939年,曹洞宗和尚了凡度的尼姑,排出16字辈,即“海朝新花,…… ”。第一代尼姑海生(法名)曾在北京庵堂受戒,弟子朝真、朝元,徒孙新花、新明等尼姑住庵,庙宇在“文革”期间被毁。新明(俗名徐桂琴)还俗。

13、洪汤寺,位于汤河乡汤河村洪汤寺自然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主持明琳,现庙址犹存。

曹洞宗贾菩萨派和尚,以白云古洞宝华寺为宗庙,不仅在丰宁建庙,覆盖全县大部分村庄,还去外地云游,再名胜庙宇“挂锡”(亦称“挂单”) 。据悟和和尚回忆:“悟开善学识博,治病针灸,他曾在密云仁义岭挂锡后,当了该庙堂主持;了然曾在滦平、围场等寺庙住庙;前辈僧师在南方名山、北方五台山去住寺受戒。别看白云古洞地方不大,名声可不小。”嵩山少林寺昌智也曾来白云古洞游寺、“挂锡”,教众弟子演习武功。伪满时期真慧(普济寺)曾任丰宁县僧官,了凡任副职。

(三)喇嘛庙

喇嘛教系藏传佛教派别之一,俗称“黄教”,佛教一支。主要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地区,喇嘛为藏语“上师”之意,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其妻尼泊尔公主犀尊、唐文成公主影响下信奉了佛教,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等人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史料记载,从公元13世纪开始传入蒙古地区。丰宁境内辽金时代就属蒙古族居住地带。据《丰宁满族自治县志》载:“丰宁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前,属于蒙古管辖地区,蒙古旗军进驻本地。军营星罗棋布,聚居或散居在许多乡村。蒙古几乎全民信奉喇嘛教,清统治者入关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对喇嘛教采取敬崇政策和保护态度,实行怀柔和笼络政策。因此,黄教喇嘛寺在清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已在丰宁修建起数十座,连同前朝的寺庙,喇嘛教形成了宏大的规模。”据《承德府志》记载,有两座著名的喇嘛庙,皆称观音寺。“一在土城子(今凤山)南二十里,一在土城子东北一百二十里。”《钦定热河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1、北观音寺:位于大阁镇撒袋沟门村。清嘉庆四年(1799年)修建。因蒙古族刘姓四世祖在4岁时选入蒙古多伦诺尔做了蓝旗活佛,亦称刘氏家庙。庙规模宏大,有掖门和正门。1939年发水冲去山门,庙有香火地3000余亩,分布在白塔、撒袋沟门、撒二营、六间房等地。此外,凤山朱首营、上官营、千佛寺还有若干香火地,供养着80多名喇嘛。其中唪经12人、24人、48人,全班齐备。在撒袋沟门西面北山根,有喇嘛塔林100多座。建国前夕,还有瞎喇嘛(作寺中典寺)、刘记斋(达拉古)、刘亚斋、胖喇嘛、马正修、刘清海等10余名喇嘛。由于喇嘛庙喇嘛长期对当地各民族人民进行高利盘剥,因此,当地流传着“撒袋沟门街道长,旗户(指蒙古族户)住着喇嘛房,谁惹喇嘛谁遭殃,不是砸锅就刨房”的民谣。现存庙址、残殿、,已做他用。

2、观音寺,位于凤山镇下官营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残庙。

3、南观音寺,位于胡麻营乡塔黄旗村。建于清朝初年,又蒙古班兆及其后人成村、立庙,该庙毁于1967年。

4、千佛寺,有两座。一座位于土城镇千佛寺村,一座位于凤山镇北4公里处,亦名千佛寺村,都是清代著名的喇嘛寺庙,现无存。

5、月珠寺、位于大阁西北30公里的喇嘛山,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先住喇嘛,后住道士。“寺有石佛,镌镂绝工”(见《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载:“群峰迥合,山有月珠寺,金壁棱觚隐于林杪,最为幽胜。”这里地名叫黑风口,又叫合亲沟,现称喇嘛山。在陡峭如剑的崖壁上凹陷处,刻有喇嘛佛像,并刻有满汉文字。崖下有一座小庙,一座塔。靠河边有一马鞍形巨石,上面刻有梵文约四百多个,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山的东侧有天然的喇嘛洞,距地面数十丈,是喇嘛修行之所,月珠寺俗称老爷庙,塑有泥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水冲毁。

6、白塔寺,位于北头营乡北头营村,建于康熙年间。由于塔身出现裂纹,故在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规模较大。喇嘛鲍俊臣在此住庙,代管凤山乌拉海营、二道营、千佛寺等喇嘛庙。在1942年左右,还有住持喇嘛数十人。曾到县城参加“盂兰盆会”,献出的喇嘛教派艺术,声誉很高。

7、天财梁庙,位于外沟门乡天财梁,建于明朝初年。它始为哈喇沁王的家庙,处在通往围场、隆化、多伦的商道上,明清两代香火旺盛,道光五年(1825年)后日渐消沉,只有3—5名喇嘛住寺,王府交给杜海晏笔政代管,收纳香火地租,以后逐渐衰落。1954年夏季被雨水冲渗,庙址坍塌,在其址内,塌陷出一枚“行军千户”铜方印,宋体字书卷6本。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

有一批和尚、尼姑、喇嘛不明住庙地点:

农珍,石人沟人,临济宗和尚;

王义恒,塔沟龙潭人,派系不详;

龙瑞,王营人,临济宗派;

郭成,何营人,派系不详。

常仁,(1887年—?)自幼出家,曹洞宗派;

杨振德,朱首营人,曾在沙锦营住庙,后不详;

何徐氏(女),1905年生,城根营人,尼姑;

薛徐氏(女),1936年出家,城根营人,尼姑;

朝元(女),前沟门人,尼姑;

于景珍(女),法名“朝印”,黄旗瓦窑沟人,尼姑,已还俗;于德,1891年生人,千佛寺人,喇嘛;

于德,1891年生,千佛寺人,喇嘛。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7世纪中期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传得一种宗教。

丰宁,在清代就有了许多回族的村落,可见伊斯兰教传入丰宁已经是很久远的了。如后营子、黄旗南沟、外沟门、坝上地区都有回民居住的自然村。清初,后营子吴姓,系满族人圈占土地,以养牧为主,后来请来了济南、天津一带善经营牛羊的回族人,来此经营。乾隆年间,镶黄旗已经成为了一方鹊起的商埠,一大批回民就定居于哈塘沟门附件(今平山村)。黄旗、外沟门两地回民自然村,多是随着满、蒙军队进驻,善于经营牲畜的回民移居而形成。

善于经营是回族的特色,他们经常视买卖好坏而迁徙,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就会带到哪里,随之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1、水泉坝清真寺,位于外沟门水泉坝底下,山环平甸处,始建于清初。现有废墟残存。据当地群众口碑,水泉坝是连接东西南北的商衢要道,回族人在这里经营牛羊买卖。

2、僧机图清真寺,位于外沟门乡外沟门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塌毁于伪满康德8年(1941年),清真寺的砖瓦木料被运到长梁修伪警察署。外沟门村东山坡处有一片荒冢,是回族墓地,不下300座,可见清代以来,这里居住的回族人家之多了。

3、凤山清真寺,位于凤山镇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中国古典式建筑,有30余间房屋。院内西面有大殿,大殿后坡建有望月楼(亦名亭子),六角攒尖。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万岁牌”并昭示,不准如何官兵占据和干扰礼拜活动。

4、大阁清真寺,位于大阁镇中,清代巡检司衙门路西。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民国16年维修。占地面积约2340平方米,清真寺东西向院落,大门内为第一重院,北房为沐浴室,南房为伊斯兰小学。二门内第二重院通往阿訇住所和礼拜堂。礼拜堂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望月亭”座于后殿正脊之上,为六角攒尖顶,挑檐,檐下装斗拱多层。亭上原为铜质流金宝顶,后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撤换成黄琉璃顶子,顶高约2.5米。大阁清真寺的阿訇,清末民初是来自北京牛街清真寺王姓哥俩任职。王连凤人称三阿訇,王连英人称六阿訇。后来大阁人马洪顺接任。

5、平山清真寺,位于黑山嘴镇平山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庭院式结构,有房舍10间。回民最初到丰宁先聚居于平山一带,后因旗址迁到大阁,回民的活动中心也随之迁到大阁,平山留下了回民聚居村。历来是出阿訇人才的地方,马、夏、杨姓都是阿訇世家。在平山任10多年阿訇的马立财曾任过多伦的阿訇,其子马永标在赤峰市任阿訇多年。夏家在平山建清真寺时即任阿訇,五代都任阿訇。杨德林、杨德山曾先后任平山、大阁的阿訇多年。

第五节  天主教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16世纪传入中国时,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天主教曾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元亡而中断,明万历十年(1582年)再次传入。

清末,天主教传入丰宁,发展的较为迟缓。仅凤山镇石桥周家店院的门房设立了福音堂,有美国牧师罗锦文在民国年间时来往居住。1940年回国,发展了近30明教徒,现已过世无人。

天主教有凤山、何营两处教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滦平县老虎沟教堂首次派来的比利时神甫(名字不详)任本堂;二任神甫法国人雷××(名字不详)在此座堂2至3年,受朝阳松树嘴子教堂领导;第三任神甫荷兰人艾××(名字不详),来时日本人才侵占凤山,后去了香港;第四任神甫辽宁朝阳人夏××(名字不详)代理堂座,副本堂,1948年去了北京;第五任神甫荷兰任杜××(名字不详),座堂6年,当任9年;第六任副本堂沈志国朝阳人;第七任比利时人梅岭方,死于凤山,后移葬于滦平老虎沟,他在任时负责修建了何营教堂。

凤山天主教堂:位于凤山镇城子后胡同内,1932年修建,占地面积2047平方米,内有园子地2亩,房子55间,礼拜堂6间,婴儿院3间,四周有丈高围墙。1989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

何营教堂:位于西官营乡何营村内,落成于1939年,建房30间,造价24万元(伪币),教堂设有婴儿院和道理学校34所(包括本县和隆化县接壤地区的村庄)。


技术支持: 思琪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